文/云姣
不可移动文物(古迹、史迹、文化古迹、历史遗迹等),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是活生生的文物史料。然而相对于被小心翼翼转移进博物馆的文物宝贝们来说,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情况可谓举步维艰。最近一段时间,不可移动文物毁坏的消息堪称不绝于耳。7月,河北清东陵被盗;8月,哈尔滨刘亚楼上将故居被强拆;前几天,“莫兰蒂”台风一波带走了三座国宝级廊桥。这两天,辽宁绥中县700年历史的野长城被修成了“高速公路”。如果说清东陵、刘亚楼故居和绥中野长城的遭遇是人祸,那国宝级廊桥好像看起来的确是非常无奈——毕竟面对大自然,人是那么的渺小而微乎其微。
天灾背后 我们缺的是什么
然而我们要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在面对大自然时其实也很微小。我们的工作本来就不是和整个大自然对抗,而是要保护好文物占据的方寸之地。这样看来,我们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似乎并不难。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可移动文物被损毁呢。
昔日的薛宅桥
首先是摆在台面上的,相关责任部门乏力。虽然很多不可移动文物虽然理论上是被“严密保护”着的,但那只是花架子。看守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是一件艰辛且枯燥的事,风吹日晒甚至远离人迹,这些可能都是博物馆里体会不到的寂寥。在这种情况下,不可移动文物往往面临两种情况:一是有人长年累月的看管,但是已经疲惫懒散;二是根本无人照管,偶尔想起去看一眼。当然,这个“偶尔”是多久一次就不好说了。这种窘境不能完全责怪当地文保单位,地方缺钱这种情况还是很普遍的。只不过,无论是宣传文化募集筹款还是发展旅游以文物养文物,我们都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出路。
诚然,天灾令人难以逃避,但我们如果真的想要保护好一个建筑,其实也并非难如登天。“莫兰蒂”汹汹来袭,泰顺廊桥被毁后,当地廊桥工匠主动要求参与修复,当地村民主动上交被冲走的老部件。到这里我们会不会有疑问:既然当地那么多廊桥工匠,那出事前国宝廊桥有没有被相关单位组织定期检修过呢?老部件回收有限,那重建的廊桥到底还算不算是文物呢?或者说在此之前,当“莫兰蒂”被预报的时候,责任单位对廊桥所处的河流环境有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和准备急救方案呢?据悉,国家已经拨款进行廊桥修复,而余款将会设定基金作为申遗和保护之用。也许国宝廊桥们接下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