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速写·写生
杨晓阳积有太多的速写、慢写。其中人物头像有陕人厚朴之气,坚实如雕塑之质;人物动态、生活场景写生接地气,富生活气息,有些已见创作构思;风景,或山岭,或屋木,皆有地域特征;专题写生则有宁夏、乌兹别克斯坦、南非、希腊、印度数册,显见他对异域文化特色之敏感。速写是对一位当代画家生活深度和造型能力、劳作态度的检验,这一代画人的优长之一是直面生活的速写。
选摘自刘曦林《杨晓阳印象》
早熟的杨晓阳在线的表现方面最受益于刘文西,他在1979年考入西安美院后就随刘文西到陕北写生,画了300余幅速写,并在本科4年中下乡不断,速写不断,速写中硬笔线条之疏密缓急、长短穿插所构成的节奏与韵律,让他充分理解线自身的抽象结构及其在空间中的形态,同时也解决了线结构与物象内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选摘自郑工《线的雄辩——论杨晓阳绘画的审美特性》
第2单元
主题画创作
杨晓阳的中国画第二个时期,是他在西安美院任教的前10年。其间的创作多为历史题材,有人物,也有山水楼阁。作画风格由水墨写实转向白描或重彩,写实与装饰手法结合,造型提炼,构图宏大,想象瑰伟,笔墨扎实,体现出相当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美学感受。《黄巢进长安》(1987)与《愚公家族》(1999),既是以白描画法对写实观念的提升,又“以神写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坚强意志和凝重气象。
选摘自薛永年《写意精神丝路情——杨晓阳的画》
他1983年所创作的《黄河艄公》与《黄河的歌》,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与其所赖以成长的黄土画派的艺术环境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两件作品均显示出艺术家扎实的造型能力,呈现出来的是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但造型方法却是西方素描的解剖、明暗和光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黄河艄公》饱满的纵向构图、强健的主人公形象显示出米勒的名作《播种者》的影响;而激昂的情绪和撼人的现场感,显然又透出作者对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浪漫主义大师的杰作的深入研究。在《黄河的歌》中,这种高亢的基调则被悠扬的抒情所取代。可以说,这件作品中在情感表达、气氛营造方面较之《黄河艄公》更胜一筹。艺术家用墨色的浓淡、勾与染的交织叠加将画面中心的人物成功地凸显于辽阔的河面空间之中。
杨晓阳对“画外之致,象外之韵”的追求在3年之后的《大河之源》系列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在这组作品中,他已不再满足于对人物形象的精确塑造和主题性创作的完整性,而是带入了更多的个人思考,对人性、对民族、对文化之命运的同情与探求,显示出更为独立和成熟的艺术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形式语言上,即画面中更为强烈的虚实对比,大胆的光影效果,浓厚的纪实摄影感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情感更为朴实细腻的刻画。
选摘自曹意强《大象无形:评杨晓阳的“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