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气韵连贯,节奏鲜明。
上面讲了草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气韵连贯,其他书体也讲究气韵,但不似草书那么重要。楷、篆、隶书乃至行书,都有折好或画好格子然后填写的情况,如朱丝栏、乌丝栏之类。但草书不能这样创作。不要说填格子,就是折直线作准绳也罕见。草书必须排除约束,自由自在,随机应变、一鼓作气地完成整篇作品。只有达到这个地步,草书的气韵才能贯通,神采才能显现。由此可知,草书的创作难度比其他书体都大。高难度的创作,有利于出产更精彩的作品。草书的气韵连贯体现在字与字的衔接上,因此草书的字距比其他书体紧密得多,布局上以字密行疏居多,如倪元璐、黄道周的草书。也有喜欢写字密、行也密的草书作者,如祝允明、徐渭的某些作品。这就要求纵向的连贯与横向的呼应兼顾,要把握得好,更需要更熟练的技巧,也需要更大的魄力。
为了追求连贯,有所谓“一笔书”,或称作“连绵草”,就是笔头蘸足墨汁一笔连写十几个字。过去还有一种“游丝书”,一笔写完整篇作品。这种作品巧则巧矣,但缺少变化,没有提按,显得单调。因此在追求气韵连贯的同时,还应注意节奏的变化,才能使草书作品更生动更有活力。节奏就是强弱变化,并有一定的规律。音乐是最讲节奏的艺术,四分之二拍的曲子,节奏是强、弱;强、弱……四分之三拍的曲子,节奏是强、弱、弱,强、弱、弱……格律诗也有较明显的节奏,大体平声为强,仄声为弱,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与音乐诗词有天然联系的草书,也有自己的节奏。它虽然没有强弱分明的变化,但挥毫的轻重缓急反映出它也具有节奏感。轻重缓急的变化,源于运笔疾缓及提按轻重也与用墨有密切关系。上述“游丝书”一笔完成全篇,用笔用墨都缺乏节奏。王铎的“连绵草”由于擅长用墨,使得润枯变化参差错落,造成全篇起伏跌宕,令人心往神驰。王铎草书往往一笔书写十几个字,由涨墨向枯墨演变,写至墨干,再蘸墨膏笔,再一次由润至枯,直到完成全篇。由墨色的变化造成了类似强弱转换的节奏,而且轻重、强弱的分布错落有致,更显作品自然天成。当代草书创作,对用墨日渐重视,但仍缺乏意识。明白了用墨与作品的节奏感直接相关,节奏能更增强作品的气韵,才会重视用墨,改善用墨的技能。在工业墨汁极其普及的今天,仍应不忘自研墨汁,尤其是创作重要作品,最好使用人工研磨的墨汁。即使不能全部自研,也可以在工业墨汁中加入少量清水,研磨几十分钟。这样的墨汁胶性适中,便于一次蘸墨连写数字。有的人喜欢在工业墨汁中兑水稀释后使用,由于水份较多,行笔相当流利,但色调灰暗,润枯反差缩小,作品节奏平淡,以至缺乏生气。可见,墨汁兑水书写不是好书法。在使用工业墨汁的场合,为了避免胶性过度难以行笔,可以墨汁与清水共用,先蘸少许清水再蘸墨汁,以增加行笔的润滑作用,又不使墨色暗淡,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还须看到,用墨与用笔密不可分。若要一笔写十来个字,就须笔头含墨多;若要含墨多,就须笔头大。因此,写草书以选用笔头较大能多含墨的毛笔为好。现在,以小笔写大字的现象甚是流行,因为小笔使转灵活容易驾驭,而且线条较细显得飘逸空灵。如果喜欢厚重敦实的草书,则会采用较大毛笔,使节奏放缓,线条凝重,作品更显古拙。无论是小笔写大字,还是大笔写小字;无论用硬毫小笔,还是用长锋软毫,尽可依个人所好,实现不同的追求,不必计较孰优孰劣。
关于草书创作理论与技法,暂且讲这么多,不当之处,望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