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刘艺先生谈草书系列文章之九:《草书创作论》(组图)

刘艺先生谈草书系列文章之九:《草书创作论》(组图)

2017-07-14 13:08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刘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草书创作论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出版研修班的讲演

刘 艺

今天要讲的是草书创作问题,首先讲讲草书的历史与现状。

草书起源于汉代,相传杜度、崔瑗是草书高手。宋刻《淳化阁帖》收有东汉张芝的《冠军帖》人称“一笔书”。唐孙过庭《书谱》将张芝尊为草圣。至王羲之《十七帖》,草书法度基本定型,人称王羲之草书为今草,以区别于汉魏时期的章草。《十七帖》的草字也称为小草,意指小字草书,也是难度较小的草书,所以后人学草大都由小草开始。《书谱》是继承王羲之小草的杰作。与此同时,唐代也出现了继承发扬张芝、王羲之“一笔书”的草书,就是张旭。怀素所创作的癫狂草书,称为大草或狂草,与小草并驾齐驱。宋代黄庭坚学习怀素,擅长大草,创作了多幅大草长卷,如《李白忆旧游》、《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唐入宋,草书虽由小草发展为大草,但都是以手卷形式横向延长,其奔放和张狂态势只在横的方向发展。到了明代,横向的手卷仍然盛行,但出现了纵向延伸的立式作品,如中堂,条幅,对联等等。这个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商业发达了,商人富裕了,居室高大了,便需要与之相应的室内陈设。客厅要挂中堂,柱子要装楹联,都需要竖式作品。造纸技术也相应跟上,能够超出六尺,八尺乃至丈二,丈六的大幅宣纸,为草书大师提供了用武之地。这便造就了明代众多的草书高手,祝允明、文徵明,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等都是大草名家,王铎,傅山则更创造了一种“连绵草”,是张芝、王献之“一笔书”的新发展。上述代表书家都留下了大量竖式草书作品,许多作品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今天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今年元月讲《书法的历史与现实》时,讲了清代书法与以前不同,由于金石考证学的兴起,使沉睡已久的篆、隶、魏碑书体复甦与发展,碑学成为主流。这使得传统的帖学日渐式微,有人说,刘墉是帖学最后一人。因此,草书在清代几乎绝迹,成为空白。民国书法继承清代碑学,康有为,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仍是碑派书法高手,只有于右任既善北碑又能草书。另外,由于王世镗的潜心钻研,完成了《章草百诀歌》,使元明时期章草的复兴得以延续,为当今草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条件。

上世纪50年代以后,书法相对沉寂,60年代“文革”爆发,书法意外地获得了新生。一方面,“大字报”使许多人拿起了毛笔,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大量印刷毛主席手书诗词作品,人们看到了毛主席对草书的偏爱与成就。毛主席创作了不少旧体诗,也写了许多大草诗词或题字,有毛主席的榜样,在“文革”大创“破四旧”狂风时,旧体诗和毛笔字不但未被列为“四旧”,反而大行其道。毛主席的草书深受人们喜爱,这直接推动了当代草书的复兴。设想,毛主席若是擅长楷书或行书,恐怕喜爱楷书或行书的人便会更多。过去有句话:“吴王好击剑,域中多创疤;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用以比喻领袖之所爱,对人民的影响至深至广。由于毛主席的草书在“文革”中大普及,无形中使三百年来草书寂寞的状况获得改观。当然,一些老书法家,如林散之,沙孟海,启功,王蘧常先生等,也起了示范带动作用。因而自“文革”以后,不但诗词书法获得新生,而且草书发展更为迅速。上世纪80年代,草书作品以学王羲之小草及孙过庭《书谱》为主,学于右任“标准草书”和学毛主席大草的作者也不少,这时可算作草书创作的恢复阶段。90年代学习明代草书成为新热点,尤以学王铎的作者居多,草书作品的气势和格调都有显著提高。最近十年,“走向狂草”成为一种追求,以狂乱难以取胜,以张扬个性相标榜。这样的追求已由草书旁及行、楷、篆、隶书体,其可读性、抒情性日渐减弱,装饰性、繁复性逐渐增强,有可能向纯视觉艺术发展。如今,草书不但不再冷清,反而成为书坛最活跃的一支,正在引领书法艺术的新潮流。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