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潘天寿等“传统派”证明了中国画的进步(图)

潘天寿等“传统派”证明了中国画的进步(图)

2017-09-05 11:55 文章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陈师曾《读画图》陈师曾《读画图》

今年适逢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包括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学术展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座谈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陆续在北京、杭州、宁海等地展开,回顾潘天寿先生的艺术贡献、文化贡献、教育贡献。在专家学者看来,以如此高规格的纪念活动来回望和纪念潘天寿这位“传统派”艺术大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派”曾经一度被视为保守甚至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传统并不意味着保守。以潘天寿以及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等为代表的这一代自内求变的“传统派”,用杰出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强大创造力,表明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今天,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一代“传统派”艺术大家的身体力行恰恰能够给面临时代课题的当代中国画家以启发———如何挖掘与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理解与把握传统艺术精神,如何拓展水墨语言的表现力,丰富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编者的话

回望20世纪以来“传统派”绘画的沉浮与时代思潮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更为冷静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和优长。

“传统派”曾经一度被视为保守甚至落后的代名词。

20世纪,中国画坛大体可以分为“融合派”和“传统派”两大阵营。前者向外取经,后者则自内求变。“传统派”以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他们根植于传统艺术之中,坚持中国绘画的基本规范和原则,从传统自身谋求发展与创新。然而,与相对应的以革新为要务的“融合派”相比,“传统派”被视为保守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传统等于保守”的思维定式。

从根本上看,这与盛行于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反传统主义思潮分不开。20世纪初,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批判。在绘画领域,陈独秀、康有为、徐悲鸿等人都曾对以“四王”为正宗的传统文人画发起过猛烈的进攻,和其他艺术门类的革新相同的是,这些激烈的批判主要是以振兴实业、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为出发点的。

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这种主张有其合理性,也发挥出振聋发聩的效应———“融合派”的主要贡献在于使泥古的国画界开始意识到师法造化的重要性,也使过于“超脱”的国画界开始关注现实人生。消极的、出世的国画逐渐向积极的、入世的方向发展,这在20世纪人物画的变革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西方写实精神的吸收,就不可能出现20世纪人物画发展的高峰。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反观历史,今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反传统这种主张背后所隐含的急功近利的冲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对民族艺术自身特殊性顾及的缺乏,也看到了中西绘画所固有的差异性给融合带来的难题。而“传统派”对于绘画传统的捍卫,以及对“惟新是从”的不以为然,在彼时虽然呼声微弱,在今天看来却不啻为一种先见之明。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