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的竹叶与竹竿之间是断裂的
宋徽宗《听琴图》中的竹子的图式具有整体性
《千里江山图》山石染色的脱节
《千里江山图》中与整体不甚谐调的轮廓线
通过画学学习所习得的技艺,都只能解决作者在创作上的局部技法问题,而画面总体的形、景、色、笔间的结构性关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酝酿的气韵与神采,就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与提升。但作者并没有能够拥有这种时间的恩宠,因而,便在作品中留下了不可弥补的缺憾。正是成在年轻,憾亦在年轻。
蔡京跋语所说的“未甚工”,可能也主要体现在上述的不成熟方面。在蔡京这里,“未甚工”固然说的是在这幅《千里江山图》之前献给徽宗的数幅作品,主要是为了用一种抑扬的修辞手法,来烘托《千里江山图》得到徽宗的认可或嘉许(“上嘉之”)。但,上述的不成熟,关系到一位画家对于山水的综合理解与多方面素养,并不会在半年的时间内得以改善或提升,因此,它们也仍是《千里江山图》在所难免的“不甚工”。
但这些只能说是一种缺憾,而并不是一种画病。
全面地看,《千里江山图》的绘画语言只是尚显稚嫩,但却并未流于圆熟。它所呈现的恰恰是一种事物初起尚未定型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