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重见天日的琢玉工艺(组图)

重见天日的琢玉工艺(组图)

2017-12-01 08:3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郭石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重见天日的琢玉工艺

中华民族有“四大发明”,北京工艺美术则有“京城四绝”:玉雕、牙雕、雕漆和景泰蓝。北京玉雕历史悠久,仅在上个世纪初,京城玉行出了许多能工巧匠,其中最著名的是“北玉四杰”,他们是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

潘秉衡(1912—1970),河北固安人。十四岁起开始学习玉雕。历任北京第一玉器社艺术指导、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协会员、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监事、北京市工美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荣获北京市“老艺人”称号,1963年出版了《潘秉衡琢玉画稿》。1962年中国美协举办了“潘秉衡琢玉展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手工艺人举办个人展览。他的很多作品不仅列为国宝,而且被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费城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珍藏,为世界艺坛所瞩目。因其技艺精湛,被推为“北玉四杰”之首。

1922年,潘秉衡十岁随父进京,父亲在鄂王府当差。少年潘秉衡对王府中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十分喜爱。聪慧的天智使他的心灵开始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1926年,潘秉衡十四岁进入玉器作坊学徒,开始了琢玉生涯,先后拜玉雕艺人吴梦麟、清宫画师郑一珂、牙雕艺人王彬为师。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收集香烟盒、小画片照着画,白天干活就晚上趴在床板上在小煤油灯下作画,有时画到天明。无论酷暑寒冬坚持不懈,几年下来,积攒的画纸摞起来足有一尺多高,琢玉技艺也逐渐提高。

1930年的一天,玉商穆祥振拿来一块一尺见方、重200多斤的高品碧玉,要他做出一个方形玉罍、四个茶罐、四个花觚,共九件。潘秉衡第一次大胆采用“套料取材”方法,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九件,还多做了一个花瓶。这件事轰动了北京玉界,潘秉衡的名声随之大震。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