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念先旧藏《眉寿鼎盛祝寿轴》
1922年,丁念先考入一所私立大学国学专修科就读;1926年,因为该所大学发生学潮而停办,21岁的丁念先便辍学就业。此年,“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也停止活动,丁念先便与丁辅之、高野侯等另组“古欢今雨社”,延续书画会命脉。
1931年,丁念先26岁,应教育部举办之未定案专科以上学校学生甄试,准予延续就读大学四年学业,于9月进入上海正风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继续深造,专攻文史,尤好金石考据之学;毕业后,加入新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画家学术团体“中国画会”,画会会址最初设在龙华路(今雁荡路),由钱瘦铁主持会务;后迁至威海卫路(今威海路)674号,改由贺天健主持,丁念先与张大千、王一亭、孙雪泥、熊松泉、钱瘦铁等分别担任该会常务委员、监事委员和执行委员。1934年11月10日,由他牵头创刊《国画月刊》,共出12期,另出版《现代中国画集》。
在沪期间,丁念先还担任了中国画会执行委员兼总干事、中华艺术教育社监事、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中国画会常务理事。1938年上海战乱时,他带了一批流亡学生回到故乡上虞,接办春晖中学,供这些年轻的孩子读书,在此期间,他蓄起胡子,因此被学生称为“丁胡子先生”。这一年,他还曾奔走乡里,为抗日军队筹募军需物资。除此之外,丁念先还曾任职于上海市教育局、社会局,主管上海的文艺界、出版界工作,并在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时,担任行政院驻沪监盘委员。
1949年3月25日,上海美术馆筹备处、中国画会、青年画会在八仙桥青年会举行美术节庆祝会,推举丁念先等为主席团成员。此时,丁念先已成为上海艺坛代表性人物。1949年5月,丁念先到台湾。在台期间,丁念先依旧致力于书画事业,他与王壮为等12人发起组织“中国艺苑”,成为1949年后在台中国书画团体的滥觞。
1962年9月28日,由丁念先牵头发起成立“中国书法学会”,以继承传统书学,达成弘扬光大使命宗旨。
1967年,丁念先担任第22届台湾美展书法类评审委员,并参加日本名古屋书道联盟访问团与“中国书法学会”合办的书法展。
1968年3月,丁念先赴菲律宾襄赞文物展览中国馆工作。同月,《艺坛》杂志创刊,他出任主编。后又独立创办《新艺林》双月刊并担任主编,该刊的印刷质量及内容都为当时艺术刊物之冠。
1968年8月,丁念先因病逝世,享年64岁。
丁先生襟怀坦荡、清贫高洁,一生潜心书画,嗜之如命,为传承弘扬书画文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的隶书一直被书法界公认为自民国以来可与于右任的草书分庭抗礼,二人并列为“艺林二绝”,并有“隶书圣手”之称。台湾学者涂璨琳曾这样评价道:“在包括于右任在内的台湾众多名家之中,丁念先先生无疑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书法家,其隶书造诣,在台首屈一指,恐怕环顾海内外,还没有人能够超越。”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虽然患有肝疾身体不适,但心系《新艺林》出刊,欲待第5期发稿后再延医诊治,没想到竟因而延误就医时间,待送入荣民医院时已呈不支,抱憾离世。
在收藏上,丁念先几乎花了所有的积蓄来购买古籍善本和碑帖,他当时收藏的“《兰亭书序》四种”“唐寅《落花诗册》”“董其昌《行书册页》”“朱彝尊《隶书词》”等,均为稀世珍品。他后来到台湾之前,共将收藏装了40大箱,寄存于震旦大学图书馆,未搬到台湾,也算捐赠国家了。
丁念先先生虽然后来身在台湾,却一直深深眷恋着大陆家乡和父母兄弟。他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中总是会落款“上虞丁念先”,这五个字蕴含着丁先生对家乡上虞的热爱与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