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缂丝艺术 从回鹘到大宋皇室(组图)

缂丝艺术 从回鹘到大宋皇室(组图)

2018-05-03 09:34 文章来源: 收藏杂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嘉德2016年秋拍拍清乾隆缂丝御笔墨云室记手卷中国嘉德2016年秋拍拍清乾隆缂丝御笔墨云室记手卷

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缂”之由来

缂丝在宋代被称为“刻丝”“剋丝”“克丝”,明代仍延用“克丝”,而现在的“缂丝”之名是因为清代汪汲在《事务原会》中对“缂”进行的考证。他根据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中“缂”的名词解释:“缂,紩也”,及后面的补文“织纬也”,理解“缂”是局部织纬的一种织造工艺。汪汲认为清代最符合织纬而成的一种特定织物就是缂丝,因为缂丝是以小梭织纬,织成之后不露经线的一种丝织品。由此汪汲用“缂丝”来补正“刻丝”“剋丝”“克丝”,并认为“缂”更恰当。

关于缂丝工艺以及缂丝品特征,最为重要的历史记载要数宋人庄绰(约1079-1149)在游记《鸡肋篇》中的描述。这篇游记是庄绰在南北宋迭代战乱之际,流离各地所见所闻,以细腻翔实的笔触记载了各地的风俗。

其中记述“刻丝”工艺说:“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庄绰所见的缂丝机为小形织机。当时的缂丝工匠将经过精炼之后的丝线染上各种颜色,分别绕在木杆上成为一束。当要缂织动植物纹样的时候,根据纹样所设计好的颜色用小梭子来分别将不同色彩预留位置逐一织入对应颜色的纬线,等到所有颜色都织完后,图案就出来了。相邻的两种颜色的纬线如果没有相互穿插,就没有关联,各自回梭,如果提起缂丝品(无背衬物)看,可以见到不同色块间留有如雕刻般缝隙的现象,所以称之为刻丝。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