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广州的花”
随着艺术乡建、艺术小镇和城市化进程,当下雕塑或者公共艺术展览的举办越来越来越频繁,而国际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一种标配,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及作品被介绍到国内进行展示,这些大师的作品真的就适合中国的环境吗?反之我们是否做好了迎接这些作品的准备了?
花开一年无人识?
2016年年末,“日本艺术天后”草间弥生专门为中国创作的第一件户外雕塑作品落户广州,这是一件名为“盛开在广州的花”巨型花朵雕塑,是全世界除日本以外最大的草间弥生公共艺术作品,仅次于草间弥生家乡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美术馆的大型雕塑《幻之华》,也是其最富盛名的“花”系列雕塑首次亮相中国,作品最高处达到7.5米,历时三年完成。
然而,在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花在天汇广场已经开了快一年,一直没什么人气,太可惜了。”报道中还讲到“CBD越发展,艺术范越浓,但一般市民很难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雕塑或者艺术装置,广州市民梁先生表示:‘现在在花城广场、地标写字楼门前广场等公共空间,都能见到不少展现文化艺术的各种造型的雕塑,但很多雕塑艺术品旁边没有文字说明,这就有点遗憾了。’”
“盛开在广州的花”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国外艺术家作品在国内的境遇,一方面是国外艺术家及作品的大量引进,另外一方面是与环境的不协调和公众之间的隔阂,就像批评家孙振华讲到的那样:“近些年来,我也观察到了这种国际化越来越频繁,不仅仅在一线城市,二线、三线甚至是一个小县城做活动,都在强调国际化,中国有这么多的地方,每个地方都请最好的艺术家,国际资源是有限的,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件事情要分两方面来看”艺术家卢征远讲到,在他看来,国外艺术家的进入,从作品质量、观念、制作工艺等等各个方面,对我们都会有一个提升,加速中国艺术家与国际的接轨,提供了一个与国际大师同台比较的机会,但反过来看,我们不能盲目的崇拜,并不是所有西方的作品都是好的,同时也不是所有好的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好的。
批评家景育民也谈到,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又频繁接收了西方国际大师的优秀作品展览。相较而言,当下的中国雕塑界比过去更趋于理性,更具有判断力,且更具有客观态度。我们既要走出前苏联的思维定式,也不应向西方文化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