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越后妻有效应:公共艺术在全球带动了哪些地区复兴(图)

越后妻有效应:公共艺术在全球带动了哪些地区复兴(图)

2018-08-31 08:40 文章来源:TANC艺术新闻  作者:刘菂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草间弥生作品《花开妻有》,图片来源: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草间弥生作品《花开妻有》,图片来源: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每年夏季都是艺术界博览会和双年展喘息的时段。然而,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欧洲多地艺术节项目的举办使艺术得以走出展厅之外,在城市、乡村和自然景观中栖身。人们也得以换下正装,踏上适于跋涉的鞋履,去寻访这些“公共艺术”的目的地。

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公共的艺术,也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或是面向公共的艺术,抑或是探讨公共和艺术关系的艺术。在艺术史的维度里,公共艺术依旧是一种新兴的当代艺术形式,并无统一定义和固定模式,但在世界各大城市和乡村艺术活动中方兴未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开始超越艺术界,成为公共领域中的事件,甚至与城市和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公共艺术不仅是检验艺术家创意的平台,更是折射公共意见的镜子。

从亚里士多德对于古希腊城邦公民生活的构想,到哈贝马斯对于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阐述,“公共空间”一直都是西方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概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公民运动兴起、公共空间大幅扩展的1960年代,公共艺术开始在西方社会出现。此时的作品以雕塑或大地艺术为主,代表人物有克里斯多(Christo)夫妇、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等。1970 年代,纽约相继成立了“创意时代”(Creative Time)和公共艺术基金(Public Art Fund)等致力于推广公共艺术的非营利组织,并开始委托艺术家在纽约公共场所创作。

与此同时,在德国小镇明斯特,在市民强烈抗议放置于公园内的美国艺术家乔治·里奇(George Rickey)的雕塑之后,明斯特雕塑展应运而生,并开始邀请艺术家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内定制作品。自2009年起,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便开始与美国机构“创意时代”合作,在迈阿密、巴塞尔等地艺博会期间推出不同形式的公共艺术项目。2018年6月在巴塞尔的“Basilea”项目更是长达一个月,旨在以工作坊、公众论坛等形式激发参观者的公民意识,探讨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

“创意时代”副主席马塞拉·齐默尔曼 (Marcella Zimmermann)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说:“这个项目为巴塞尔带来了日常感,也就是在博览会之前、之后发生的事情。这些具体的项目处于艺术世界的边缘,而或许正因如此,这些项目在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化的时候会更有效率。”

2018年9月,巴塞尔艺博会还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巴塞尔艺术都会”项目。作为世界最顶级的艺博会之一,巴塞尔艺博会只在每年6月的短短一周就可以为巴塞尔带来9万多名游客,而这个瑞士小城的常住人口仅有16万。巴塞尔艺博会自2012年起在香港举办以来,便迅速成为全城艺术盛事,其举办的3月还成为官方旅游发展局认定的“香港艺术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塞尔艺博会无疑具有某种“公共艺术”属性。将公众带向艺术,同时在世界不同城市推广艺术,成为其日程的一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