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文艺作品中的西藏情节(组图)

文艺作品中的西藏情节(组图)

2018-10-19 08:1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宗城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p2462438062

消费西藏成为改革开放后影视剧的常态,从1985年的《盗马贼》开始,许多创作者就把视线对准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西藏往事》《天脊》《冈拉梅朵》《红河谷》《静静的嘛呢石》《康定情歌》等,西藏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荧幕中,尽管有万玛才旦等藏族导演的反猎奇处理,但在大部分反映西藏的国产影视剧中,西藏只是一个满足都市人灵修欲望的“干净之地”,所有被欲望都市伤害的人都不约而同跑去西藏,实现自净,重回都市,甚至西藏还能给他们提供不期而至的艳遇、远离尘嚣的得道高僧、放浪形骸的吟游诗人,譬如小宋佳主演的《西藏往事》里,一个美国飞行员就在饥饿昏倒后被藏族女子雍措(小宋佳饰演)照顾,产生感情,实现灵魂洗涤。藏族女子在电影中成为一个提供拯救的符号,异邦人幻想的摇篮。

这种叙事在上世纪末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不独是西藏,整个东方作为一个神秘的文化领域,都成为美国人猎奇的对象,在《大班》《双峰镇》等电影中,总有东方女子主动对高大魁梧的美国人投怀送抱,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是美国人对东方女性的浪漫想象,而作为对比,东方男性往往以矮小怯弱的面目出现。在后殖民时期,占据话语霸权的国家通过这种文化建构来重建殖民记忆,在“以我为主”中取悦本国消费者。而如今,影视剧对西藏的这种消费也有这种“以我为主”的影子,神秘的西藏成为取悦城市中产的良药,一系列猎奇景象充斥屏幕,真正的西藏人反而被边缘了。

“美好远方”与“邪恶都市”相伴相生

西藏被模糊为美好的远方,而早在工业革命时期,美好远方的意象就根植于文化领域,与“邪恶都市”相伴相生。从狄更斯、哈代笔下的伦敦到德莱塞、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纽约,大都市成为罪恶的温床、纯洁心灵的粉碎机、物欲横流的修罗场,一个个淳朴的农村青年被异化,一盏盏希望的绿灯被熄灭,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让作家们更优渥,却也让他们活在传统遗失和同质化生活的焦虑中,于是他们创造出美好的乌托邦来慰藉心灵,安排主人公一次次去往远方流浪、艳遇,而勇敢如梭罗,独自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自己亲手搭建的小木屋,过上一种追寻本真的诗意生活,并写下日后传遍海外的《瓦尔登湖》,成为反思工业文明的经典著作。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