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首魔羯形壶
长19.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7.5厘米、高16厘米 赤峰市巴林右旗乌兰套海苏木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契丹这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契丹,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兵俘虏,其后耶律大石建西辽,于1218年亡于蒙古,契丹族的政权延续了三百余年。其盛时,曾势压后晋而得幽云十六州,与宋争锋而屡挫对手,四面所及,一时俱服。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它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特点?9月6日至12月9日,“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向观众讲述契丹文化的辉煌成就和民族智慧。
展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共同承办。展览分为五京备焉、四时捺钵、南北面官、华夷同风、塔寺巍巍五个篇章,汇集17家文博单位的270件(套)文物精品,展示了契丹族在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其中既有精致美丽的金银器、瓷器,也有珍稀神秘的壁画、佛教器具,还有玉器、瓷器、书画、石碑等。特殊的丧葬制度,琳琅多姿的随葬品展现了辽代制度及文化上的鲜明特点,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碰撞、融合、升华,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契丹族为记录契丹语,参考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作为辽国的官方文字。他们这种以官方姿态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吸收,传达出一种推动民族统一、交融的决心。在展览的起始处,展示着一枚1977年6月在辽上京遗址出土的契丹银币。其正面有四个阳文契丹大字,为原铸;背面有八个阴文契丹大字,每两个字一组,为后刻。有关专家指出,正面四个契丹大字为“天朝万顺” ,顺序是上—下—左—右。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介绍,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小小的钱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味,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原农耕文明对契丹族这一游牧民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