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 霍普《中餐厅(杂碎)》(Chop Suey)布面油画 81.3 x 96.5 cm 1929年
9593.75万美元(6.672亿人民币)成交
爱德华·霍普《中餐厅(杂碎)》落槌瞬间
在1929年创作《中餐厅(杂碎)》里,霍普将日场生活氛围提炼成一个电影场景,通过一个隐约可见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于社会隔离、性别角色转换,甚至美国艺术史传统的看法。在美国由顶峰跌入低谷的大萧条前夕,通过艺术家之眼,捕捉了过渡时期里美国独特的时代精神。
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杂碎餐厅(chop suey)是一个独特的地方。源于中国粤语发音,“杂碎”(chop suey)不仅意味着价格低廉的什锦炒菜,也是现代美国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文化元素相互融合的地方。杂碎餐厅提供了一张现代纽约的城市快照,到1925年底,纽约时报的流行社会评论家和专栏作家伯特伦·赖因茨(Bertram Reinitz)发表社论,认为杂碎餐馆是传统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随后它即被“提升到大都市午餐选择的显着位置”,成为众多新兴工人阶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