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奈良正仓院藏镜盒(《正仓院展目录》,第五十八回)
通过对不同时期镜盒、镜匣内部结构的剖析,可以对大英银盒的功能做一合理推测:隔板上层平放铜镜,镜面朝上,镜背向下,镜钮自然放入银盒隔板中央的圆孔内。下层置以梳妆需要的其他用具,如梳子、粉盒或饰品等。正是因为此为一件在器具内部放置铜镜的银镜盒,才会在其外部盒盖最为显著的位置上刻画临镜写真图,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初步判定大英银盒应是盛放镜子的镜盒。至于是称为“镜盒”,还是名为“镜奁”,这个定名问题也有讨论的必要。
南京博物院藏磁州窑烧造的瓷器上有“镜盒”一名,本为俗名。据《中国陶瓷史》所云,磁州窑瓷器的消费者群体是商人、市井小民。“镜盒”之名,反映了社会平民阶层对此类器具的一般称谓,是俗名,其正式名称应该是“镜奁”,这是一个自汉代以来一直沿用的名称。沈从文、孙机等先生曾对汉代镜奁做过探讨,也有学者对自战国至宋代出土镜奁实物资料进行过大致的梳理(王锋钧:《中国古代置镜方式研究》)。在宋代诗词中,就有一些关于“镜奁”的词句:
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
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陆游:《水龙吟》)
喜嘶蝉树远,盟鸥乡近,镜奁光里。(周密:《过秦楼》)
宝镜奁开素月空,晚妆慵结绣芙蓉。(陈允平:《浣溪沙》)
银镜奁的相对年代
关于这件银镜奁的年代,一般观点只是笼统地说“宋代”,到底是北宋还是南宋?未见有人细究。
大英银镜奁盖顶隆起,顶平,盖顶纹饰由内向外分为三个层次。内层位于盖顶中部,为主体纹饰。有一面积较大的菱形开光,每边由七条较宽的弧线连接而成,内侧以细弧线勾边,中间是一幅构图严谨、刻画细腻的人物故事画。中层见于菱形开光四面,满饰牡丹、菊花等缠枝花卉纹,这是北宋瓷器上常用的装饰手法。外层以一周弦纹圈与中层纹饰相隔,位于盖顶边缘,饰一周缠枝草叶纹。盖顶边缘与斜面相接,斜面上以婴戏纹与缠枝牡丹纹相间装饰。斜面外展,与饰以缠枝草叶纹的盖侧面相连,形成一周突棱。盖身直壁,亦饰有一周缠枝草叶纹。奁盖顶与斜面交接处器表略有残损,后经修补。
根据器表纹饰的特点、风格来看,此器的相对年代应该是北宋晚期。主要有以下佐证材料:
其一,一九七六年,河南省济源县勋掌村出土一件北宋三彩枕,枕面为三连弧双线框菱形开光,其内绘以听琴图,枕面除中部开光及左右四幅圆形画面之外,空白处均饰以缠枝草叶纹(卫平复:《两件宋三彩枕》)。大英银奁则是盖面中央为七连弧双线框菱形开光,内绘一幅人物故事画。盖面边缘一周,奁盖、奁身侧面各装饰一周缠枝草叶纹。在装饰手法上,两者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