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新媒体技术中的“文化温度”(组图)

新媒体技术中的“文化温度”(组图)

2018-12-05 12:39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肖庆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Balls_rack_wire_mesh-3D_Artwork_Vector_Wallpaper_1366x768

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文化的珍贵记忆,是滋润我们心灵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文化遗产的时间流变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容易随着时代的久远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被人们忽略、忘却或误读。这种“记忆”的消失不仅是失去一种文化的样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

如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进程当中,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让文化的传承变得有温度、有质感,是我们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受益于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以及各种新媒体不断扩大的传播半径,我们的文化变得可听、可感、可触、可学。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就是一种“将消失的历史记忆在当代重现”的过程。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看到的物的层面的实体,还有文物背后相关的非物质的内容。要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乃至历史与现代之间、当下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需要通过文化创意和创新的实践,为人文注入技术,为技术赋予温度,走上一条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和谐之路,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活在现代生活中,活在人们的心里。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借助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机界面、裸眼3 D等新媒体科技,文化遗产有了更多、更好的应用手段和技术,在数字采集、复原再现、展示传播等方面,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激发出体验者强烈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从而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首先,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可以打破空间的枷锁,凸显观众的主体意识,赋予馆藏资源新的生命。例如北美最大的百科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2017年2月通过一项名为“Met Met Open Access” (Met Met)的新政策:允许每个人都能自由造访博物馆官网“THE MET” ,搜寻图片、下载,且商业及非商业用途皆可免费使用,无需博物馆方许可。

对博物馆感兴趣的民众可以在博物馆官网或馆外平台轻易触及馆藏。除平面图画扫描档外,还有3D艺术品摄影重现,文物可以360度翻转呈现,附含作品名称、艺术家、尺寸、出土/创作日期等关键信息,让民众可以突破著作权的局限,自由利用古今艺术品的数据。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