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冲,《欣慰中的年轻人》,1995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为“造像与造形”。20世纪上半叶,一批雕塑家从西方带来了以现实人物为模特的雕塑理念和手法,向图谱化、象征性、服务于宗教的传统中国雕塑发起了有力冲击。一系列以民族英雄为主体的纪念性雕塑,开启了现实主义手法同民族的时代的需要相结合的探索。此后,新中国雕塑事业将现实主义融入革命叙事结合,以写实手法突出英雄形象的总趋向。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新中国选拔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和交流,苏式的革命性现实主义雕塑也被引入中国。人民英雄、劳动模范、甚至普通人物都成为这一时期主流雕塑所表现的对象。
随着“文革”的结束和社会解冻,在英雄主义、理想化、纪念碑性的现实主义雕塑之外,还有另一条潜藏的线索也在逐渐复苏并变得醒目起来。富有观念性、批判性并带有荒诞主义色彩的作品,与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理念暗承。1980年代,追求个人的语言符号,关注雕塑的抽象形式、地方风格、物质特性、表现可能取代了现实“造像”的一统天下,掀起了”造形”探索的热潮。“85新潮”的到来,将雕塑所能容纳的语言方式和观念内涵进一步拓宽,雕塑同装置,同观念艺术,同作为整体的前卫性和实验精神一道,逐渐进入了同一个共享的叙述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