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网友质疑的“那么大,那么贵的作品,到底谁会买?”这恐怕也是绝大部分普通观众的疑问。除此之外,普通参观者被收取不菲的门票,从380到1000多元不等,种种迹象表明这样的艺术博览会实质上并不是为普通艺术爱好者设立的亲民博览会,它的资本意味十分明显。借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到最后,艺术变得与普通观众无关,而只是各家画廊、各方资本力量的角力场,收藏家、投机家和当代艺术家互相炒捧的游戏舞台。实际上,中国的大众目前更需要的是符合审美取向、更接地气的艺术品博览会。
从作品角度来看,过度个体化的追求致使艺术品偏向于说教和概念,偏离艺术范畴而走向商品化。在笔者看来,那些抽象的拼贴雕塑,挂着的几条大牛仔装置和简单的画布涂抹等等,大部分展销品的共同特征在于与观众的审美疏离和语境错位。作品内涵的晦涩,预示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主体的削弱,是对传统艺术的本末倒置和最终消解。很多时候和生活相混淆,是当代艺术的一贯伎俩,因而实际上也就看似新鲜却不新鲜。部分作品强调个性,却在追求个性的潮流里丧失了个性,致使艺术最具价值的本体语言和本体魅力逐渐丧失,呈现的所谓艺术品与时尚、流行的消费产品并无本质区别。
所以,香港巴塞尔可以说是西方当代艺术在亚洲的分销点。当代艺术更多地注重材料、形式、观念、包装、消费等,模糊了艺术的界限,更模糊了关于美的界限。这种对形式感和概念的过分强调,本质上恰是反艺术的存在。在这里,艺术不是指向心灵和审美本身,而是市场交易和投机倒把成功后的快感。在这里,尽管人们可以不了解作品本身,但艺术家一夜成名,作品价格一夜暴涨仍然可能发生。因为游荡着资本的幽灵而让人感到浮华和喧嚣,甚至可以说无关乎审美。这样的展览对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广义文化的多元化不乏意义,但作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标志性文化盛事似乎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