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也是“中国玉雕之乡”。1965年3月,张春明就出生在镇平县小乡村的一个玉雕世家,传承的是宫廷级手艺,他的祖父就是玉雕匠人,而他的父亲、二叔、三叔同样继承了玉雕技艺,到张春明已经是第三代。也许是家族氛围的熏陶,也许是天生的敏感,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灵性。
“小时候特别喜欢观察,看看动物、看看植物,还喜欢动手做东西,比如泥巴人。”认识张春明的人是这样形容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看过的东西都会做,像电脑扫描仪一样。”
这时候的张春明,就特别喜欢旧家具这些“老物件儿”,常常自己花时间琢磨。如同书画大师张大千在泼墨泼彩风格形成之前善于“习古”一样,张春明也擅长发掘出这些“老物件儿”上特有的美和文化内涵。而这些爱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张春明与玉雕艺术的不解之缘。
1986年高中毕业后,张春明开始自学绘画,并钻研玉石雕刻技艺。1990年,小有心得的张春明开始到镇平县城玉雕厂学习,跟着鲁明均大师学习花草和动物的雕刻技术,并且在学习花草期间,又和瓶素车间的纪景耀老师学习了瓶素,这年他才25岁。
虽然拥有着惊人的天赋,但勤奋好学、刻苦踏实,是他给几位老师留下的更为深刻的印象。为研究雕刻技艺,“废寝忘食”是张春明习以为常的现象,他一谈起玉雕就眼神发亮:“我们做艺术的人,如果遇到设计不好的时候,就会吃不进饭、睡不好觉,一直思考这件事,到最终突破难点、画出图纸为止。”
而在镇平玉雕厂的那段学习时光,可以说影响着张春明一生。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智慧,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在他手上,玉雕逐渐从一种技艺变成了一门艺术,而今又成了一脉文化的传承,描绘出一个中国。
大国工匠 在修行的同时更需要修心
“初学必循规蹈矩,熟练后应不拘成法,发挥个性。”张大千曾不止一次的强调创新和个人风格对于一个画家的重要性,而这点也在张春明的玉雕成长生涯中得到了体现。
经历镇平玉雕厂学习后,技艺突飞猛进的张春明,在钻研过程中萌生出了非常多的创新想法,2000年,他带着几个徒弟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但工作室成立初期,张春明并不能立刻实践自己的创意,由于资金短缺、人手少、设备不全、玉料少等多重困难,他只能边雕刻自己的作品,边对外接收玉料加工业务,在摸索中沉淀自己的经验。
一块玉石从开采到我们所看到的精美无比的玉雕艺术作品,这中间需要经历上百道工序,困难异常。而玉石的好坏判断、玉料的加工方式,都非常依赖玉雕手艺人的经验、技艺以及诚信。在雕刻品类中,不断突破自己擅长的品类。从最起初的花草件,到炉瓶器皿件,以及人物件的尝试,都是雕刻历程的不断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