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胡商”“胡货”与“祆教”(组图)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胡商”“胡货”与“祆教”(组图)

2019-07-12 16:35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血色残阳里,一队黑骑渐渐逼近,拉开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序幕。一时间,大厦云谲波诡,闻者惊魂动魄,他们是西域胡商,抑或是突厥狼卫?此行究竟目的何在?

答案正在逐步揭晓,案件始末也渐渐明晰,他们是心怀不轨阴谋的突厥狼卫。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西域胡商究竟是何面目,粟特商旅又与神秘的丝绸之路有何渊源?中国人民大学的四位青年学者为此展开了对话。

问:在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突厥狼卫假扮成粟特商人进入长安后,首先来到了西市。为什么他们会把西市作为进入长安的第一站呢?
刘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东市和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商业区。西市在长安城皇城外西南,里面有市署,长官就是西市令,能够“掌百族交易之事”。胡商来到长安之后,一般会先在西市集散货物。而且西市又有“金市”之称,经济比较繁荣,还有不少胡商经营的店铺,比如说波斯邸、酒肆等。李白诗《少年行》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以为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科院考古所曾对长安西市遗址进行过发掘,出土遗物中有用金、珍珠、玛瑙、水晶等材料制成的装饰品,就可能是珠宝商的遗址。此外,西市中还有卖饮子的,号称“福医”,小说中提到永王喝的雪饮子,不知道是不是从这家店买的。

问:唐人尚胡风,“胡”究竟是指什么?
刘喆:“胡”最早是指北方游牧民族,《日知录》和《史记·匈奴列传》中均有提及:晋北有林胡、楼烦,燕北有东胡、山戎。盖必时人因此名戎为胡,是以二国之人而概北方之种,一时之号而蒙千载之呼也。盖北狄之名胡自此始。后来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胡”的指称逐渐泛化,多指代北方或西方的外族,比如说中亚粟特人在我国史书中就被称为“九姓胡”“粟特胡”等。大唐文化本来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所以出现崇尚胡风的情况并不奇怪。《旧唐书·舆服志》里面就讲,唐玄宗开元年间,“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可见胡人文化元素已经融入了唐人的日常生活。这在金银器、墓志、壁画等很多方面都能找到例证。

问:《长安十二时辰》曾多次提到胡饼、胡服、胡乐、胡旋舞等,为什么和“胡”有关的东西在唐朝特别受欢迎呢? 
付承章(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原因有很多,既有当时社会流行的风气,认为胡化即时尚,更有外来文化自身的“魅力”。比如其中提到了一家名为西府的金银器铺子,店主是一个籍贯康国的胡人老头,也就是一个来自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粟特人。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而金银器正是他们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俄罗斯学者马尔沙克先生所著的《粟特银器》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造型独特、纹样精致且做工华丽的粟特金银器。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里,金器和银器的比例是1:49。为什么金比银贵重,粟特人反倒更喜欢银器呢?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当时的粟特地区受伊朗萨珊王朝的文化影响很大,而萨珊银器是皇室用具,用银象征着权力和威望。所以粟特人可能是出于对萨珊文化的推崇,也喜欢用银器来表达一种自身的优越感。

粟特银灯

问:《长安十二时辰》里,曹破延与一众突厥狼卫假扮粟特商人潜入西市,突厥人与粟特人非常相像吗?我们应该如何从外貌上加以辨别?
吴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硕士):相貌上,虽然粟特人和突厥人都是深目高鼻,但从中亚壁画上的突厥人、粟特人形象推测,突厥人一般颊骨较高,鼻子突出。而粟特人鼻子相对笔直,嘴巴较小且多须髯,黑色长发通常束起,并顺着脸颊两侧垂至胸前。着装上突厥人喜欢穿皮毛长袍,而粟特人则喜欢穿窄袖短袍。当然,着装上的差别是最不明显的,不能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最容易辨认的是发型,粟特人一般为卷发或短发,戴虚帽,而突厥人多为长发披肩或束发披肩。在西安安伽墓出土的屏风上,左侧的长发人物就是突厥人,而右侧的短发人物为粟特人。因此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束发披肩的突厥狼卫曹破延在假扮粟特人时才会头戴尖角虚帽。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