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衡正安:“打造画派”不是学术,是选择

衡正安:“打造画派”不是学术,是选择

2024-06-09 19:5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衡正安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不是学术,是选择——谈谈“打造画派”


“打造画派”是旧话重提,也是热点话题,之所以津津乐道,是因为此话题极富探讨价值,它不仅关系到绘画流派本身,还关系到绘画和艺术的整体发展,如果作深入的探讨,它似乎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这个看似很小的问题,似乎能触摸到当代艺术发展的传统与现代转型的大问题,显然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是一种思维方式、路径的思考和选择。

“打造画派”的讨论不外乎有这几个主要问题,画派能不能打造,画派形成的原因以及标准,其中画派能不能打造是问题的焦点。正方认为,画派可以打造,只要有利于绘画的发展,打造成功的就留下历史,打造不成功的就会自然淘汰;反方认为,画派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结果,不能人为的打造,中外特别是中国古代画派几乎都是后人总结归纳命名的结果。这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道理,很难下定论。那么,画派究竟能不能打造?真的都是后天形成的吗?它究竟包含了怎样深刻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作简要的分析。

 

现实主义画派达芬奇《蒙娜丽莎》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诸多的学术和艺术流派,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现象。例如:在学术史上,我国大的学派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小的有乾嘉学派、泰州学派、扬州学派;西方早期哲学有伊奥尼亚学派、米利都学派、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美术上,中国有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吴门画派;在书法史上,至明清也有书派之说如帖派、碑派,还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质等类似的说法,其实也是一种流派;在篆刻上,有皖派、浙派、海派和娄东派;西方绘画有古典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抽象主义画派等等。

 印象派梵高《星空》

这里有一个事实,中国传统的学术、艺术流派基本上都是后人归纳总结的结果,只有到了近现代如上海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以及西泠印社等极为少数的几个类似的书画篆刻流派,是当时人们提出并打造出来的。而西方的画派大多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在近300年间形成的。如现实主义画派、印象画派、达达画派、野兽画派、表现主义画派、立体主义画派、波普艺术画派等,与中国画派不同的是这些画派都是当时提出来即所谓的人为打造出来的,所以说中外古代的画派大多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事实。我们认为后天的总结和当代的打造,并不是水火不容也没有违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艺术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对艺术现象、艺术概念、艺术思想的解放和创新,正是近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步入现代文明以来所谓思想领先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立体派毕加索《镜前少女》

纵观中国艺术史,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自觉有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里的自觉往往是对过往的自觉,是对固有历史的自觉,例如书画艺术从刻符岩画,到魏晋艺术的觉醒对主体人精神的发现,是一种艺术审美的自觉;唐宋之后,文人书画的兴起,标志着书画艺术审美的进一步自觉。特别是明清以来书画篆刻流派的形成,都是对过去历史文化、艺术和审美的自觉,中国是如此,世界艺术史大致也是这样。然而,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必将带来思想的解放,近现代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要归功于几次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预示着近现代文化的开端,这场运动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思想在先,即不是以往对历史实践经验结果的自觉,而是对未来没有发生的文化艺术的自觉,是首先有思想的解放和领先,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引领再通过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中国要推迟到1840年之后,这一重大思想改变其最大特征是科学精神的张扬,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艺术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打造画派”的思想实质则是提出“假设”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绘画上表现为传统上“先有画再有派”的现象,我们暂可以将这种自觉称之为“预自觉”。它一反常态,不是对过去的自觉而是对未来的自觉,这种自觉是思想力量的彰显,具有显著的科学主义精神,“打造画派”就是一种“预自觉”。因此它也一定受到科学规律的制约和规范,其最核心的特质是“试错”,在此不去展开。

 

南方画派荆浩《匡庐图》局部

所谓的“预自觉”其实就是和以往所谓的自觉倒过来,过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实践在前,在实践基础上的自觉。而“预自觉”是思想在先,是对一种艺术流派或审美现象的预设,而后围绕其思想进行实践的过程,这种和传统自觉的不同方式或者说相反的方式的自觉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我想,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画派的打造已经不是一种艺术、学术现象,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方式的改变并作出的选择,或可以说是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是不受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你不想打造也要打造,你想打造也要打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种绘画的“预自觉”,是提出的假设后进行打造,至于能否真正成为画派、留下历史,需要交给时间而不是由人来定,也不是由打造者说了算的。

 吴门画派沈周《夜坐图》

然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提出,就是打造的主体、身份非常重要,如果是一般的画家人群、社团或民间团体,问题不大;如果是政府在打造,这就要考虑到目的、资金、行为的来源和合理性,不能硬打造,必须是引导、呵护,有限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预自觉”科学性的“试错”原则,因为打造的主体和客体在时间面前都是不确定的。

 

岭南画派高剑父《渔港雨色》

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书画也不例外,其中绘画的现代性究竟是什么?还需要我们深刻地思考和探索并得到时间的检验。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今天的我们,对于文化不能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也不能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我们应该在全人类发展的格局中,既要保持它的现代性,也要保留它的民族性,更要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同样,绘画的发展、画派的存在,也要符合这一基本规律。

 

原文刊载于中国美术报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