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大美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先锋人物:画家韩绍先

大美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先锋人物:画家韩绍先

2024-06-15 13:3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简历】

韩绍先,山东人。斋号太极行者、太极山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导师,中国教育电视台艺委会委员,北京通州区美协理事,重庆市南川区美协名誉主席,荣宝京鲁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宝藏天下艺术馆名誉馆长,北京通翰美术馆艺术总监。

 明代山水画大家石涛有一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句话道出了山水画创作中写生的重要性。

而至于具体怎么写生,怎么创作,也有不同的看法与主张。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有“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说法,这无疑对物象的观察与构思经营非常慎重,态度十分严谨,非深思熟虑,未肯轻下一笔。同时也有‘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种痛快淋漓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以及倪迂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游戏笔墨的绘画主张。

《南雁荡青云禅寺》136cm×68cm 癸卯小满前写生

据历史记载,唐玄宗曾命李思训和吴道子同画嘉陵江山水。据说,李思训面对嘉陵江山水,一路上处处写生打稿,积累粉本数千张,回去之后耗时3个月才完成嘉陵山水的胜境。而吴道子到嘉陵江,一路上只是游山玩水,没有动一笔一墨,回去之后却一日就完成了嘉陵山水的胜境。可以说,他是全凭目识心会,神遇而行,并不依赖于现场写生,但却默默把一丘一壑都纳入了胸中。玄宗看后说,李思训三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尽其妙。这就像慧能与神秀的顿悟与渐修一样,南顿北渐,各有所是,殊途同归。很难说这两种方式孰是孰非。他们代表了写生创作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与创作态度。

《南雁闹村乡小景》136cm×68cm 癸卯芒种写生

其实,面对自然山水,从眼中山水,到心中山水,再通过手中的画笔转化为画面上的山水,是有一个微妙的提炼升华的过程。对此古人早就总结出很精辟的道理。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从师造化到得心源。就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升华的过程。

宋代高僧青原惟信也有一段著名的话:“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搜尽奇峰打草稿》136cm×68cm 癸卯立夏写生

也是同样的道理,山水看似还是那个山水,但经过初悟及彻悟的过程,已经加持上了主观的心印,其实已是升华到更高认知境界的山水了。

清代的郑板桥对画竹,也有独到的经验体会,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南雁荡吴山峰峦》136cm×68cm 甲辰二月二写生

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韩绍先先生无疑对古人的这种论述见解有着深刻的领悟,他说:“我实践中觉得中国山水画写生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眼中之山,取其貌——写实写生,第二步是心中之山,得其神——写意写生。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互为结合,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山水画创作水平。”

《南雁石狗山》136cm×68cm 癸卯立夏三日写生

这种两步走的分法无疑是‘外师造化师,中得心源’现代术语的透彻表达。

韩先生不仅是这么说的,在具体的写生创作中也是这么实践的。

他的山水来源于丰富的写生,但绝不是对自然山水的照搬,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审美意趣以及审美追求经过取舍、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心性化与意象化的山水。这种由写眼中山水到心中山水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山水画家探索攀登高峰的正途。

《南雁大龙山金溪峡》136cm×68cm 癸卯小满前写生

韩先生的写生,以焦墨山水居多。在历史上,焦墨山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北宋甚至更早,黄宾虹先生对此有过精彩论述。

后来的八大山人,垢道人程邃,髡残,鹰阿山樵戴本孝等,都曾画过焦墨山水,尤以程邃与戴本孝等人最为著称。

金陵八家的龚贤,以积墨山水著称于世。然而一如积有干积,湿积等,龚贤也偶用焦墨相焦,得其苍润厚重。

《南雁山中朱公山》136cm×68cm 芒种前三日写生

黄宾先生晚年写生,也常用焦墨勾勒,笔简意赅,自成家法。

考察以上前辈画家使用焦墨的情况,又可分为两类。

一为淡焦,一为浓焦。淡焦,顾名思意,笔中墨色稍淡,以淡墨渴笔行之,得空灵,疏朗,虚白,萧疏淡远之意境,八大山人,程邃,戴本孝的焦墨山水即属于此一类。

《南雁荡山会文谷》136cm×68cm 癸卯冬月写生

浓焦,笔中墨色浓黑,以浓墨渴笔行之,得苍茫,浑融,老辣,生涩之意,髡残之焦墨偶为之,宾虹先生晚年之作也多见之。

介于中间的,是龚贤的积墨焦墨,既不那么虚白,也不那么黑重,算是中庸的一派吧。

除了墨色的浓淡,焦墨还有简繁之分。

一般来说,淡而简,浓而繁。前者即八大,程邃,戴本孝诸人即是,后者如髠残,黄宾虹等。

《泼墨南雁》136cm×68cm 甲辰雨水节写生

韩先生的焦墨无疑是向着繁密一派探索的。这种繁密,近取诸宾翁,远溯黄鹤山樵王蒙,同时在实际的写生创作中又自然融进了个人的感受与审美追求,比较张仃先生的焦墨多了取舍和概括,避免了张先生焦墨面面俱到的毛病,也就显得主次更加分明,连皴擦也是点到为止,不是为了皴擦而皴擦,而是服务于整体的造型。

世人画焦墨者多矣,能形成自己风格的寥寥,韩先生的焦墨无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作者:刘远

《南雁层峦叠嶂》136cm×68cm 癸卯冬月写生

 

渴笔焦墨写南雁 书拳诗韵画河山

——癸卯南雁写生絮语

文/韩绍先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实践中,我深切体悟到;作为山水画家,写生是必修课,师法自然,取自然之形,生自然之趣,发自然之情。以达“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之境。山水写生是丰富提高画家表现技巧手法,熟悉描写物象,积累创作素材和经验,是培养完善审美情趣的重要环节。我在山水画创作和教学课徒实践中,采取了三步走的认识与实施。第一步,眼中之山,取其形貌,可称写实写生。第二步,心中之山,得其精神,也称写意写生。第三步,意象写生,形神兼备,可谓对景创作。

《南雁石狗山三主峰》136cm×68cm 2024年4月写生

我癸卯年初,身负画具,步入南雁荡山中,临春风,沐夏雨,食秋果,踏冬霜。这四季在南雁荡山中,采风写生。南雁荡山雄奇险秀,古洞,奇石,险峯。仔细观察研究,春夏秋冬、晨暮之色、阴晴雨雾,云蒸霞蔚,看流云、浮云,烟云等瞬间万变的奇幻景象,同各名山大川有同而不同的特点。岩石与植被结合的表象,四季也不同。山的不同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峯,远近高低各不同,欲识南雁真面目,唯有深入此山中。

《南雁荡山顺溪》136cm×68cm 癸卯立夏三日写生

我在继承优秀传统山水画的根基上,适当融合西画的元素,有机吸取黑白版画的大小块黑团团,白块块的画面艺术效果,以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的焦墨风格。从古至今,焦墨画家层出不穷,各有风格显露画坛。而我力求与各家同而不同。我以渴笔焦墨,在生宣纸上放笔直取,细研山石结构,在传统皴法的基础上,我探索创造了些独具的皴法应用在写生中。我的审美取向是壮美、大美,取华夏精神的阳刚神韵。

《问道南雁荡》136cm×68cm 癸卯九月十八日写生

我数年坚持书法习练及创作,又兼习武学,以太极拳的刚柔、阴阳之理,解析山水画中黑白之韵,大小之比等。将书法线条之提按变化,拳法之刚柔轻重等元素融入画中。“河溪融汇成瀚海,书拳入画写河山。”这些画有写实写生(仔细刻划山石细步结构,为课徒稿而备),有写意写生,也有对景创作的意向写生。多为墨白,写生中,较细致的一幅长达三、四个小时完成。在整个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继承传统,师法自然写生,认真创作,三位一体互为结合,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山水画创作水准,为华夏大好河山造象,为艺苑繁荣,文化兴邦,应尽我绵薄之力。

《南雁峰峦秀》136cm×68cm 癸卯大雪前一日写生

踏遍青山人虽老

学童白发志犹坚

爱我河山画好画

文艺繁荣做贡献

韩绍先 自画自说

2024年1月于南雁荡

《南雁荡前山村》136cm×68cm 癸卯十月卅月写生 

《月映南雁山色奇》136cm×68cm 癸卯立夏前写生 

《南雁东南屏障》136cm×68cm 癸卯谷雨前一日写生 

《南雁山门侧望石狗山》136cm×68cm 甲辰二月十八日写生 

《南雁青山白云》136cm×68cm 癸卯立夏写生 

《溪水出深山》136cm×68cm 癸卯小满写生 

《南雁山村无冬天》136cm×68cm 癸卯大雪日写生 

《雁前村山色》136cm×68cm 癸卯十一月初二写生 

《南雁石狗山》136cm×68cm 甲辰春写生 

《朱公山下水长流》136cm×68cm 癸卯冬月初七写生 

《问道观音寺》136cm×68cm 癸卯十一月初三写生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