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关于沉浸式展的思考(组图)

关于沉浸式展的思考(组图)

2019-09-19 08:01 文章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永恒之屋》内景

Kate Russell photo, courtesy of Meow Wolf

由于接受了大笔投资,Meow Wolf今日的名称已是“Meow Wolf娱乐公司”(Meow Wolf Entertainment),原本自由散漫的艺术家纷纷被冠以“执行总裁”“创意总监”等等头衔,从为艺术而自由创作转而要为投资人的资本负责,对此卡德卢白克坦率地承认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有着最大的(创作)自由,而现在我们已经有所顾忌。”

失去了绝对创作自由的艺术家往往被比作“折翅飞翔”,Meow Wolf 的艺术前途如何,似乎令人担忧。然而自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到安迪·沃霍的“波普运动”以来,当代艺术家们就不断地挑战与颠覆着艺术与商业、高雅与低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艺术品与日常物等等之间的界限,达明·赫斯特、杰夫·昆斯等人也一直游走在艺术与商业/娱乐的边缘,“沉浸式”艺术也不过是其中的一波而已,并不足为奇。“沉浸式”艺术抑或“沉浸式”娱乐的价值何在,也自有艺术史家作出公正的评价。

沉浸式艺术:技术与艺术的反思

如果说Meow Wolf创作(生产)的作品已经混淆了艺术与娱乐的界限,当代艺术界另有一批艺术家仍然沉浸在对纯艺术的追求当中,他们的“沉浸式”艺术作品主要出现在美术馆与双(多)年展上,以艺术家的创作表达为目的而非迎合观众,如瑞士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集声音、录像、纤维装置于一体的“沉浸式”作品、美国艺术家詹姆斯·塔瑞尔(James Turrell)用光营造的场域特定的环境装置、德国艺术家希托·施特耶尔(Hito Steyerl)角色扮演的影像作品,等等,从不同的题材、媒介和技术的角度诠释了“沉浸式” 艺术的不同版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艺术家夏尔·戴维斯(Char Davies)采用3D技术创作的“沉浸式”互动作品《渗透》(Osmose)和《无常》(Éphémère)则更具野心地挑战了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人类的虚拟身份与虚拟空间感。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虽然也有一定的“景观”乃至娱乐成分,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以吸引人气、带旺商铺销售、增加票房收入为目的而创作的,而是艺术家对各种自然与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与探索。

艺术史家劳里·麦克罗伯特(Laurie McRobert)认为戴维斯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创作的“沉浸式”艺术作品唤醒了人类基因中先天的空间感(spaciality),独特地回应了今天的科技现实,因而具有时代的意义。的确,虚拟现实从技术上将“沉浸式”艺术推上一个新的台阶,非昔日可比。然而,不论是以具体的图像、雕塑和装置为观众提供一个可以直接触摸感知的“低技术”版的“沉浸式”艺术作品(如米努金的《无序》),还是以“高科技”“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沉浸式”艺术作品(如戴维斯的《渗透》),或是二者的结合(如Meow Wolf的《永恒之屋》),技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手段,过度地沉湎其中只会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