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频道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出品的《2018中国电商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1-9月,全国网上零售额总额达到6278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7983亿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
据TEFAF艺术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3150亿人民币,中国艺术品市场销售额居全球第一。在艺术品销售渠道上,画廊占比51%,艺博会占比41%,线上销售占比8% 。在艺术品成交总额惊人成长的大背景下,线上销售占比极低。
中国电商爆发式大发展,艺术品交易记录屡次被刷新,但艺术品电商却迟迟打不开局面。究其原因,是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制约?经济实力有限?世界各大奢侈品品牌的战略发展市场已经转移至电商平台,并且年年捷报频传,那么制约艺术品电商平台发展的肯定不是线上人群消费能力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艺术品电商的发展?为了寻找问题根源,笔者走访了一些艺术家、画廊机构以及专业的艺术品电商平台,了解到长久以来深深困扰艺术品电商发展的三大顽疾——
1、鉴定标准混乱与信用危机。收藏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艺术品来源信息不可追溯,真假难辨,往往引发争议,影响交易进行。在非实物场景的艺术品电商交易环境下,艺术品变得更加真假难辨,收藏家和投资机构疑虑重重,对电商交易敬而远之。
2、定价机制混乱。艺术品交易市场上,艺术品的定价往往是艺术家自由定价,交易过程不透明,导致艺术品原始定价和流转价格不透明。现有的艺术品电商平台,缺乏规范的价格机制,同一位画家的作品在不同电商平台上价格天差地别,消费者只能对心仪的艺术品望而却步。
3、退出机制不健全。消费者购入艺术品之后,一般只能长期持有,一旦急需资金,想要将艺术品二次出手的时候,现有的艺术品电商并没有提供完善可靠的退出机制,无法为艺术品持有人解决后顾之忧,意向消费群体更倾向于通过拍卖会或艺术机构购买艺术品。
为解决以上问题,推动艺术品市场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艺术圈各界人士通过积极努力引入科技手段,规范和改善艺术品交易市场,打造成熟的艺术品电商业务模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近些年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组织十余家艺术品鉴证备案机构,共同建立确定了艺术品真伪鉴定行业标准,并授权这些机构开展艺术品鉴证备案业务。
其中引起笔者特别关注的是位于798艺术区的孚链艺术,与其他单纯的鉴证备案机构不同的是,它不仅创新结合了艺术家眼学鉴定、AID信息采集与区块链数据存证,建立了三位一体的鉴证备案体系,同时将艺术、金融、共享电商完美融合,成功打造全国首家保真艺术品共享电商平台。权威的鉴定认证,市场化的价格体系,便捷的退出机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为广大收藏家以及投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
孚链鉴证备案体系,为艺术品去伪存真
孚链艺术艺术品鉴证备案体系,核心是把艺术家眼学鉴定与AID信息采集技术相结合,实现从源头建立艺术品鉴证数据库并进行信息区块链存证。首先,孚链艺术中心工作人员采用精密仪器对作品进行工业品筛查,确认其非工业制品后,再请艺术家本人亲自对送检作品进行鉴定,并留存影像记录。确定作品为真后,进入下一环节:艺术品AID信息采集。
工作人员使用 AID 自动化采集设备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多点位的纤维特征检测,采集微观特征数据。最终数据会通过MD5算法加密后,纳入到云端数据库,与艺术家鉴定的相关影像资料一并存证于区块链。每幅艺术品具有唯一、权威的“身份证”信息,最终艺术家本人确认自己作品的鉴证信息准确无误后在鉴定认证证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