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穿越800年 观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组图)

穿越800年 观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组图)

2019-12-02 08:56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魏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南海Ⅰ号”是如何打捞上来的?

“南海Ⅰ号”从发现到打捞,为何用了20年?一个令人心酸又现实是:因为那时我国没有“水下考古”经验。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有很大不同,除却气候、水文、压力等自然条件,仅仅是水下的可视程度就几乎让考古工作寸步难行。比如,在“南海Ⅰ号”沉船区域,你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考古队员都是靠手摸来感知。

1989年至2007年间,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文化厅组织专业考古力量,先后八次对沉船进行了水下勘探和试掘。经过多方考量,最终选择了整体打捞、迁移研究的方案,整个过程可谓石破天惊,只有大国,才能实施这样一场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水下考古。

沉船外围考古清理

2007年4月8日,“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进入沉船海域进行考古物探,整体打捞工作全面展开。考古人员使用旁测声纳和浅地层剖面仪对以“南海Ⅰ号”为中心、边长一公里的海域进行了全覆盖扫测。

沉井定位及下压

本阶段的任务是用沉井精确罩住“南海Ⅰ号”,通过在沉井顶部加载静压水泥块,促使沉井平缓下降到预定深度,将沉船及包裹船体的海底沉积物按原状固定其中。

钢结构的沉井长35.7米、宽14.4米,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调整,吊臂终于把沉井位置准确、姿态平衡地安放到沉船上方。通过往沉井上部放置水泥块,直到沉井顶部被下压到与海底淤泥齐平为止,就像一个罩子把沉船包裹在其中。

安装沉井底托梁

安装底托梁是为了把无底的沉井变成底部封闭的“沉箱”,沉井的底托梁长14.48米、宽0.8米、重量约5吨,中空结构,一端为规整的方形,另一端呈开叉的倒“Y”字形。这样的设计使得底托梁在穿越上沉井下部的过程中,可与箱体契合得更加紧密,以满足密封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在多方精密配合下,36根底托梁全部安装到位,沉井底部的封闭任务完成。

沉箱整体吊浮出水并拉移进馆

沉箱的起吊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首先是沉箱顶部的十六个吊点都设计成向心结构,使连接吊点和吊钩的每条钢缆可均匀受力,起到维持沉井平稳的作用;其次,起吊作业启用了“起重航母”华天龙号。这艘长达175米的巨轮配备了全回转起重设备,起吊能力达4000吨,为亚洲之最;此外,为了将沉箱托举出水并运送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还专门制造了半潜舶,克服了沉箱出水后重量剧增带来的安全隐患。

2007年12月21日,装载着“南海I号”的巨大沉箱终于告别了幽暗的海底,被平稳吊放到潜入水下约八米深的半潜舶上。12月28日,重达5600吨的沉箱通过气囊拉移安全进入博物馆水晶宫中。历时近一年的“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作圆满完成。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