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女性艺术 未来可期?(组图)

女性艺术 未来可期?(组图)

2019-12-24 10:0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黄俊娴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刘坚(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肖像写生 国画

“尽管科技已经将社会推进到大数据时代,但人们对于创新的认识、对于传统画种的接受,乃至对于创作主体心理特质的理解与尊重,仍停留在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也从客观上为造型教育与美术教育留出很大的探索空间。我们努力探索的,正是新美育理念如何与当下的教学现状发生互动。”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罗湘科代表教师们说出了他们的困惑与努力的方向。

这些鲜活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蕴含其中的那种对于艺术、对于教育、对于女性身份与创作的真诚思考与大胆探索,在现场艺术家与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在一个以女性艺术家为主体的展览与研讨会上,“女性”“女性艺术创作”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来自澳大利亚、曾经在欧美多个国家办展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帕梅拉·欧文说:“作为一个女艺术家,我确实是感到更多的困难——生活碎片化了、在创作中注意力被分散是常有的现象。尤其是我现在做的马赛克和公共艺术领域,更是很明显的呈现出男性主导女性跟从的态势。但即便如此,我也极少称自己为‘女艺术家’,更多的是‘艺术家’,这样反而会从男性的世界中得到更多尊重。”

“艺术不是性别问题,而是独创性问题。提出‘女性艺术’的称谓,是在‘男尊女卑’某种情境下,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历史中的边缘的人,为了走出边缘而不得不采取的路径。但作为女性自我,不必强调性别,只强调艺术的独创性。”著名艺术评论家陶咏白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一贯坚定而鲜明:“女艺术家在创作与教学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阴柔的女性意识,阳刚也可以是女艺术家的一个特质。女艺术家千万不要自我设限。”

在女性艺术批评家、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徐虹老师看来,“‘女艺术家’的称呼,更像是女性自我防卫式的宣言与身份认证,是她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当下女性艺术创作虽然取得相当显著的进步,但整体上仍然缺乏有分量的作品。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女艺术家对女性身份与角色的界定过于狭窄,不能从人类本源、从女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担当起人类文明承续的宏大使命,那么女性的视野与格局不可能不宏大。”

也许是性格原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对“女性艺术”这一话题的看法,似乎更温和乐观一些:“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兴起,男女的同构性取代了单纯的女性主义,人们普遍达成共识:男人和女人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其视角不能仅仅局限于女性性别自我,扩展视野、胸襟,才是女性艺术家创作拓展的方向。”

从强调到淡化,女艺术家与批评家们对“女性艺术”这一称呼的态度,事实上也折射出女性自身对于性别问题再发现的心路历程,以及面对依然坚固的男权社会时所感受到的身份焦虑。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女性艺术的提出,曾帮助艺术家们走出边缘,但在数十年后的当下,这种对女性身份的过分强化,反而让人产生女艺术家创作流于边缘的隐忧。在一个更强调公平自由与人性的社会中,有意地模糊自身的性别,或许恰恰体现出女艺术家们对沦为“第二性”的一种警觉。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为人所称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其实,每一个个体的认知之旅,无不起步于“认识自我”——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性别都羞于面对、故意漠视,怎么可能去真正面对更广大的世界、理解更深沉的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性别教育,实在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师们,率先做出了思考与尝试,针对当下教育现状,适当地将女性艺术、女性意识引入教学设计中,这种探索求真的锐气,值得每一个教育者为他们点赞。也许他们刚刚启程,但只要迈开步子,那条通向目标的道路,就已经在脚下延展。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