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关内容问题讨论
1.窟内图像所蕴含的佛教思想
麦积山142窟 正壁影塑佛、菩萨与弟子像
142窟正壁左侧猴首旁坛台贴一组并列跪拜姿影塑弟子,右侧象鼻下方贴一组有组合关系的影塑佛、菩萨和弟子像。这两组造像中人物身份和白象、猕猴、鵽鸟自分长幼故事存在着对应关系。明·弘赞《四分律名义标释》称迦频阇罗鸟系如来昔日修菩萨行时,因“愍世无礼”而示为鸟身,该鸟“一名冠雉,形大如鸽,似雌雉,鼠脚,无后指,岐尾。”亦名“鵽鸟”。佛弟子舍利弗示为猕猴身,另一弟子目犍连示为象身,以此相问,定其长幼。因此,第142窟泥塑动物分别代表示菩萨身的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而猴首和象首旁边和下方的影塑佛、菩萨和弟子则通过礼敬、说法等肢体语言来表达这则戒律故事的中心思想。
此外,类似表现礼敬尊卑内容的影塑造像也见于左、右壁各层坛台之上,其间穿插粘贴多身体态丰满,头戴笼冠,褒衣博带装束的影塑女供养人。这种窟内主尊造像四周满壁影塑或彩绘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的做法普遍见于麦积山北魏晚期窟龛中,是当时法华三世十方诸佛造像思想的图像表现。而本窟这些图像组合更具有明确经典依据,《大智度论》卷十二《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载: “复次,法身菩萨,一时之顷,化作无央数身,供养十方诸佛;…复次,檀有三种:一者物施,二者供养恭敬施,三者法施。…复次,三事因缘生檀:一者信心清净,二者财物,三者福田。心有三种:若怜愍,若恭敬,若怜愍恭敬。施贫穷下贱及诸畜生,是为怜愍施;施佛及诸法身菩萨等,是为恭敬施;若施诸老病贫乏阿罗汉、辟支佛,是为恭敬怜愍施。…或时从心大得福德,或从福田大得功德,或从妙物大得功德。…福田有二种:一者怜愍福田,二者恭敬福田。怜愍福田,能生怜愍心;恭敬福田,能生恭敬心。”
通过经文可知,壁面影塑造像系表现法身菩萨幻化而成的无数菩萨供养十方诸佛、弟子礼拜佛陀、佛说法、母子供养人持物供佛等内容,以及由此而表达的如何通过物施、恭敬施、法施达到檀波罗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