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第142窟 正壁立面
开凿于北魏晚期的麦积山142窟,其窟内正壁上方近左右壁拐角处分别悬塑一身动物头像。对于这一动物头像的释读到底是牛头山瑞像和象头山瑞像,是象头瑞像和鹿头瑞像,还是待考的佛传故事?学者各执一词。本文笔者经过认真观察分析,并结合相关佛教经典文献,认为这并非原来所认定的瑞像,而是一组依据《大智度论》、《五分律》等南北朝时佛典而塑的反映和表现教团世界长幼尊卑、恭敬供养次序的本生故事图像。并进一步从麦积山142窟的规模形制、图像内容、造像技法等综合分析,表明开窟者应是当时秦州世家大族,且具有较高佛学义理修养。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以来,以弘扬释迦牟尼生前事迹为核心的佛传、本生、因缘等图像成为佛教故事中最重要的表现题材。从克孜尔到敦煌,从河西走廊到中原腹地,从石窟寺壁画到单体造像碑,几乎无处不在。但就其载体形式而言。除壁画和浮雕外,采用泥塑形式来表现这类故事的案例,在整个中古时期佛教遗存中目前仅见于以泥塑著称的天水麦积山石窟。
一、麦积山第142窟正壁牛头与象头形象辨识
麦积山142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在窟内正壁上方近左右壁拐角处分别悬塑一身动物头像,在以往研究成果中,或被释读为牛头山瑞像和象头山瑞像,或被释读为象头瑞像和鹿头瑞像,或被释读为待考的佛传故事等。笔者经过认真观察分析,并结合相关佛教经典文献,认为这是一幅表现白象、弥猴、鵽鸟自分长幼故事的戒度类本生图像。
首先,窟内正壁左上角悬塑的是猴头,而非牛头或鹿头。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该动物俯首姿,头戴冠,嘴角内敛,下颌尖削圆润。面部呈倒三角形,弧形眉,圆睛外突,双目下视。眼眶两侧各塑一圆形小耳。两腮削瘦,鼻梁高直。系典型的猕猴形象,其额头及腮、下颌部位有明显的细密阴刻线,应该是表现猴毛。值得注意的是,猴头部上方并列塑两根“丫”形装饰,应是头冠组成部分之一。非常容易被认作是动物头上的双角,这可能是被误认为鹿头或牛头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对“丫”形物和传统意义上的鹿角或牛角反差很大,具有鲜明装饰意味。猕猴右耳外侧有一束向上伸展的忍冬纹饰,其上塑一大鸟,正面造型,俯首弓首伸颈下视,紧收双翅,两爪紧扣,立于花瓣上,形态生动,头部细节已模糊不清。而正壁右上角悬塑泥质动物为象头则毫无争议。其两耳犹如蒲扇,分垂于两侧。双眼外突,形如枣核,呈倒八字形。象鼻斜下伸展,末端鼻孔上扬,鼻子左下方可辨塑一根象牙。象首一冠饰,大部残毁,可辨原有圭状或莲瓣状饰物,象耳右侧向上伸展出一束忍冬纹,末端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