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华山时,田学森先生为华山的人文历史和雄奇险峻所折服,而这也将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节点。2009年起,在华山旷野山林的无人之境,田学森以一颗敬畏自然之心,怀着与先贤和天地精神交流的渴望,感受华山文化的厚重并接受来自华山精神的滋养,开始独自面壁写生作画十载的生涯——以天地为画室,他尝试用西方油画的技法来描绘华山的精髓、力求达到国画的意境,并以此完成以华山为主题的约六十幅系列油画作品。
在回答是否在以隐居的方式来进行自己艺术创作的提问时,田学森自言,在华山,山野村民都是自己的好友,十年多的时间,自己早已将此视为第二个故乡。他隐居在山林中,徘徊在沟壑丛谷,从来不考虑生活,风餐露宿,只为一件事情,“作画”。
田学森说,“我在华山,很多时候是无我的一个状态,但是我和历史上的隐士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我在那里不但要生活下来,还要创作出作品,还要不断的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能够在艺术上有一些突破,包括创新。”
采访中,田学森向我们回忆起初见华山时的感动——经过千万年的风吹日晒,棱角分明中增添几分沧桑,深谷崖壁中珍藏几分青翠。红色的岩体在云层、阳光的变幻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色,但一样令人敬畏。
在华山,田学森仰望、俯视、触摸、倾听、用脚步一寸又一寸丈量。他没有让家人跟来,也没有携带更多的生活用品,甚至没有固定的住所。在云林之中,他带着一顶帐篷、数枝画笔,随缘而安,不断观察、不断创作。
而对于隐居华山的十年中,曾经历过的特别障碍,田学森则回答说,风吹日晒,饥渴交迫,这些都不是问题。在隐居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孤独”。
“过着原始的生活,反省与思考,或者什么都不做,思想在苦修中扎根,画其山光水色。有时,鸟兽蛇虫就停栖在脚边,没有人类和自己讲话,只有几本书可以阅读。自己的语言能力竟然逐渐退化。某一天,当一位和尚遇到自己时,一开始竟然以为他是哑巴。 ”
“我只是给大家看看,看看城市中不曾有的雄奇与庄严”
镜头前,环顾自己的作品,艺术家田学森先生依旧是他一贯的语态,慢声细语。他缓缓说道,“我只是给大家看看,看看城市中不曾有的雄奇与庄严。”谈到这些作品时,他说,“我没有认可或者不认可的画,一切都是积累,没有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
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基金主任曹岱看来,田学森先生的创作,正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却独树一帜地用西方油画描绘其山水草木。也有评论认为,“旅居上海及游历欧洲多年的经历让艺术家的绘画实践结合了海派文化及西方印象主义的手法,探索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合,作品中带着中国文人的气象。”
对谈的最后,我们同样还是要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滋养、形塑着田学森先生艺术创作理念的主题探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