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篆书、篆刻
赵之谦的篆书和篆刻,源于邓石如、吴让之,同时受胡澍的影响。
赵之谦在54岁为弟子钱式临《峄山碑》册时说:“峄山刻石北魏时已佚,今所传郑文宝刻本拙恶甚。昔人陋为钞史记,非过也。我朝篆书以邓顽伯为第一,顽伯后近人惟扬州吴熙载及吾友绩溪胡觰甫。熙载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今觰甫不知何往矣。钱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邓法书绎山文,比于文宝钞史或少胜耳。”赵之谦并不墨守成规,师法邓石如,却能够化为己用。邓石如在六朝碑版上已有很深造诣,不过,相对而言,赵之谦的篆书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更加显得灵动多姿,雅趣无穷。
3.隶书
隶书对于赵之谦来说是附带性的书体,他认为:“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 赵之谦学习隶书涉猎广博,用功尤深,先后临写《石门颂》《成阳灵台碑》《魏元平碑》《三公山神碑》《封龙山碑》等。在35岁时,赵之谦进京,此后他广泛搜集汉代碑版,所获甚多,并多数加以研习临摹。故在其35岁到50岁这段时间内,他临写的汉碑书迹多有传世。此外,在此期间他还为沈均初藏《刘熊碑》作过认真考证,并作释文题记。45岁为李文田补摹《西岳华山庙碑》残本96字。可知,赵之谦于隶书,用功亦勤矣。
4.行书
作为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之一,赵之谦使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深入到行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十世纪大书法家沙孟海对其评价说,赵之谦能够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婉转流丽的笔法表现出来,这是他了不起的本领,足以傲视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