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江《骊山避暑图》。来源/网络
结语
其实,古人避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说明。只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尽管有些避暑方法确实有降温的作用,但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743年7月20至25日,乾隆写诗说:“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致的意思就是,身边什么降温工具都有,但还是热得受不了。
要知道,皇帝所拥有的避暑手段肯定是当时社会上最齐全的、最完备的,但即使如此,连他也受不了这几天的高温。根据后来的推算,那几天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根据史书记载,北京“京师威暑”,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河北“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因此,还是科技繁荣的现代社会好啊!
其实,古人避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说明。只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尽管有些避暑方法确实有降温的作用,但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743年7月20至25日,乾隆写诗说:“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致的意思就是,身边什么降温工具都有,但还是热得受不了。
要知道,皇帝所拥有的避暑手段肯定是当时社会上最齐全的、最完备的,但即使如此,连他也受不了这几天的高温。根据后来的推算,那几天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根据史书记载,北京“京师威暑”,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河北“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因此,还是科技繁荣的现代社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