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铭记了过往行商的足迹,凝聚了善男信女的祈愿,那些华美动人的石窟艺术,一再成为我们魂牵梦绕之地。金秋时节,京城迎来了“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展厅的“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以及午门西马道下临时展厅的复制洞窟展组成。展出的文物以来自于敦煌莫高窟的展品为主轴,以丝绸之路甘肃段出土文物和故宫博物院藏品为辅线,复制洞窟展出了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个原样复制洞窟,同时展示的还有数字敦煌虚拟展厅。这次大展虽然实行了预约和错峰参观等措施,但依然观者如堵。
由于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的不可移动性,展览的洞窟艺术大多为临摹品和复制品,但这丝毫不影响观展体验,更重要的是,展厅还人性化展示了今人对敦煌石窟艺术的解读,比如壁画的绘制过程和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塑像的制作步骤等。此外展出的出土文物和故宫藏品,与洞窟艺术组合,为观者立体构建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和古代物质文化的匠作之美。
285窟:北朝风范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年-551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该窟因为窟顶为覆斗形,故名覆斗顶窟。覆斗顶窟是莫高窟北朝晚期至唐代最为流行的窟龛形制。第285窟西壁(正壁)中央开凿一大龛,龛内塑造倚坐说法佛(图1)。这尊佛像是泥塑的,被破坏的头部和断手处均可以看到裸露的粗糙泥质,但这并没有降低佛像的出尘神采。佛像身着宽大的袈裟,袈裟领襟围合成拉长的U字形,在胸部内层佛衣上有儒雅的束带。这种袈裟形式,是在北魏晚期流行褒衣博带式袈裟基础上的再发展,其与褒衣博带式袈裟明显不同之处是袈裟右领襟披搭在左肩(褒衣博带式袈裟右领襟披搭在左前臂)和衣装轻薄并贴身塑造(褒衣博带式袈裟佛像衣装厚实)上。这尊佛像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浮起并随身流转的长线状衣纹极富韵律感,赋予佛像一种庄严的形式和脱俗的气质。
图1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精彩的壁画内容很多,比如覆斗顶四披上的绘画,融合了佛教元素和中国神话内容,这是中西文明融合的真实体现。窟内四壁画满了各种佛、菩萨、禅僧、天王、护法、飞天、因缘和本生故事等图像,以及飘逸华美的装饰纹样。洞窟南壁中段绘制的因缘故事《五百强盗因缘》是集中吸引观者视线之处(图2)。所谓因缘故事,就是佛陀度化众生,以及有关佛弟子、信众坚持不懈修行的故事。这幅连环画长卷《五百强盗因缘》,讲述了强盗被官兵征剿后遭挖眼放逐,然后听佛陀说法、出家为僧,最后眼睛复明的故事。在画面结尾处绘制释迦佛与多宝佛并坐像,这一经典场面(二佛并坐)在石窟中频繁出现,是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法华经》思想的象征性画面。《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主旨在于宣扬人人皆有成佛的潜质,甚至连犯罪的强盗放下屠刀后也可迅速获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