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Milgrom在微观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都有着杰出贡献,不夸张地说,人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官员)都应该懂一点他的研究。举例来说,前面提到的“序贯逆向选择交易”,在Milgrom的引用率中排名第二,远超过他这次获奖的拍卖理论。
而他的最高纪录,则是与师兄Holmstrom对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政府、企业作为委托人面临的难题包括如何激励、监督和考核代理人,也就是官员和员工;如何确定资产的所有人,也就是产权等等。Holmstrom以此获得诺奖,当时我们就觉得漏掉了Milgrom。
好在Milgrom和Roberts早把他的研究写成通俗易懂的书《经济学、组织与管理》,成为商学院的必读教材。
如果我告诉你,Milgrom的高足蔡洪斌和蔡的高足刘俏,相继成为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及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你应该更有兴趣了解他们老师的研究。
诺奖回归传统
我第一次听到Wilson、Milgrom、Holmstrom这些名字,还是在1997年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上。张教授反复强调“不要总想着改造世界,要先认识这个世界”,并预测“四人帮”一定会获得诺奖,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23年。虽然Wilson和三个学生都拿奖,结局完美,不过Kreps和Roberts仍留有遗憾。
在过去多年的诺奖预测游戏和我的记忆里,Milgrom是被提到次数做多的微观理论家,(甚至不需要加上“之一”),我自己也在这些年里反复预测他将与合作者获奖。
我虽然从来无缘见到Milgrom,但我读过最多的微观理论论文就来自于他。他对数学的精美运用已臻化境,让读者惊叹折服。你很难找到比他研究领域更广,更擅长于将复杂世界简化,并完美展现微观博弈机制的经济学家。
当下,经济学研究面临重大的挑战,一方面,许多重大的问题亟待经济学家去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大多数研究都回避这些问题,“去理论化”趋势明显,流行的是“魔鬼经济学”(Freaknomoics),“可爱/滑头经济学”(Cuteconomics),甚至“巫毒经济学”(Voodoo-economics)。在去年争议颇大的诺奖公布后,感觉更加强烈。
这些听上去好玩(甚至一点都不好玩,例如进行随机对照实验,给一部分香港大学生金钱,激励他们上街游行,再看看他们接下来会不会上瘾),论证过程“聪明”,但对现实重大问题完全回避的经济研究,不断登上顶级期刊并频繁获奖。
这让我们感叹,难道Milgrom这样的顶尖理论家彻底被遗忘了吗?诺奖的传统是奖励20-30年前做出的改变经济学思想的“基础研究”,难道要让步于当前热门吗?
虽然我的预测落空,但今年的颁奖结果回归传统,整个经济学学术圈都兴奋。我们永远无法达到他们的层次,但是高山仰止才是这个学科最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