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歌鉴赏与中国山水画创作是互逆的过程
1、逻辑上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一个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有艺术性和美学性两个层面,艺术性层面是作者创作的文本,美学性层面是指读者将文体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作品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本,还包括将其具体化的过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一个将具体的情感抽象化的过程,是编码的过程,而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视角、意境来呈现主题,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2、迁移理论
所谓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向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向迁移、顺向迁移(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之分。知识的相似性是知识见相互迁移的前提与基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相似信息的共振过程或者说是由相似信息的共振所引起的。⑤显然,中国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是一种顺向的正向迁移作用,“意境”是两种学习的相似信息。
3、现实证明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天地里,诗与画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姐妹花,两者结合的题画诗更是诗歌艺术的奇葩。它以“有声画”与“无声诗”相结合,诗与画相得益彰,加强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历史上,许多大家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如米芾、唐寅等等。宋朝末年的皇帝画家宋徽宗赵拮在《芙蓉锦鸡图》上所题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百大百 。
锦鸡回首注视着翩飞的双蝶,神气十足,跃 跃欲试,表现傲然独立的神态,显然是主题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