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仑 取暖
抗战爆发后艺术家纷纷投身救亡运动,著名画家傅抱石曾言——
抗战爆发后,全国处于大动荡的局势,各地爱国艺术家怀着满腔激情,投身于救亡斗争中,用各种美术形式和手段,表现前线抗日将士的英勇事迹,揭露侵略者的残暴罪行,鼓励和激励民众投入抗战的洪流中,中国美术界走向了波澜壮阔的局面,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文化传奇。
抗战时期形成了 大板块多中心艺术格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人的抗战情绪日益高涨,一些进步的青年美术家开始用各种美术形式开展抗战救亡宣传活动,特别是左翼美术运动在鲁迅的引导下,逐渐将工作的重心转到民族救亡的宣传上。当时,年轻的木刻家和漫画家成为最活跃的鼓动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民族抗战从此全面展开。铁血烽火强烈震撼着艺术家的心灵,不愿做亡国奴的艺术家, 意识到艺术与流派之争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生存问题,在救亡的旗帜下团结起来,诸如“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
1938年底以后,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其他沿海城市几乎全部被敌攻陷,促使包括美术家在内的大批文化人辗转迁徙,一部分奔向陕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部分仍留在敌占区,更多的或出走香港或逆江而上辗转大后方。这种大流动、大迁徙,使美术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大板块、多中心的格局。第一板块是以 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美术,第二大板块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美术,第三大板块是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沦陷区美术。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陕甘宁、晋冀鲁豫、晋绥、江南等众多敌后根据地,艺术活动与创作都是以延安为中心。不断成长发展起来的“延安学派”木刻艺术,成为根据地美术成就的杰出代表。除了木刻版画,根据地最多的就是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