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传统装裱师:书画艺术生命的延伸者(图)

传统装裱师:书画艺术生命的延伸者(图)

2015-09-07 10:13 文章来源:兰州晨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装裱业一度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业一改往日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探索与改革。

近年来,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受到机器胶膜装裱的冲击,兰州市场遭遇萎缩。曾经在是否要改作机器装裱的诱惑面前,兰州艺宝堂主人——汪波几经徘徊,终于下定决心,坚持走传统之路。而这期间,在雁滩古玩市场开装裱铺的阎良则选择了放弃,开始经营起画廊。

从1995年开始,入驻西北师范大学装裱室至今整整20年,泊远轩的主人张文军始终不忘初衷,坚持走传统装裱之路。

这个装裱工作室1986年创办,前后陆续七八次易主,传到张文军手里时, “墙的两米以上是黄的,表明这个区域没有裱过画,也就是说之前这个装裱室就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张文军说,看到这些,他莫名地陷入到深不见底的恐惧中,但同时,也似乎感觉到了空气中流动着的希望。

张文军拿出一沓发黄的笔记本,虽然款式各异,可功能只有一个——书画装裱登记簿。粗略算来,20年间,经其手装裱的书画作品已有5万件左右。作品时间跨度唐宋元明清至今,作品种类从最珍贵的孤品到现在最普通的幼儿绘画。

张文军说,这些年来自己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下个阶段也许更精彩。但是非要说一个,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好分内工作,宁可做行业标杆的出头鸟,也绝不委曲求全违背行业操守。

“这些想法得到了我国古书画修复第一人徐建华老师的认可,我觉得,这也是这个装裱室区别于其它装裱室的地方。”

未来之路

据估算,目前,兰州市从事书画装裱者中80%左右从事机器装裱,不足20%依然坚守在传统手工装裱领域。2010年,汪波在安宁区主干道临街租了个50多平方米的商铺,每天的客户络绎不绝,也有人会因为价格的问题,拿着作品离开。

汪波说,之所以会坚持,是因为通过书画装裱维护了一个有质感的朋友圈。

汪波与张文军年纪相仿,都是人到中年。两人的性格中,前者偏感性,后者偏理性,但都同时具备着书画装裱师突出的特点——有耐心。

在传统书画装裱这个行业里,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作为主流流传至今。上溯到张文军的师父陈一珀,其师承敦煌人李福。因为家传源远,李福为国画大师张大千裱过画,并受其青睐。陈一珀的父亲陈伯希大概看中了老先生的过人之处,遂为长子选择了拜此人为师,为今后谋得一技之长。

“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但很缺乏。”张文军说,造成这种急剧萎缩局面的原因是,高校设置专业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需求出发,去优先培养那些社会紧俏的实用型人才,而对于一贯以锦上添花为特点的书画装裱行业来说,这种后续力量的积淀显然并不占优。当年同张文军一起学习装裱的师兄弟足有百余人,但现在改行者十之八九。跟随张文军学习传统手艺的学生现在掐指算来也有十余人,但凡坚持下来的,状况还都不错。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学校开设了书画装裱职业技术培训模式,以及高校引进项目进行学术化学习。据悉,在山东书画装裱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莫愁职业学校及辽宁、河南等地的院校也都开设了装裱技术专业。中山大学甚至将在2015年开始招收“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对于全国古籍收藏达到5000万册,专业古籍保护人才仅约有900人的现状,是一个能看得到的解决途径。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