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诗牍册·行草书盛制帖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二三十岁遍临古帖,仿古仿到逼真,他向别人借来古帖,借一还两,由主人自选,主人有时选了他临摹的,他就把真迹收入囊中。苏轼用“巧取豪夺”一词来调侃他。有人说,他是疯子,他却在一次聚会上说:“世人皆以米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米芾与苏轼相差十四岁,两人交往的时间长达二十年,二人的交往经历,更成就一段佳话。
首次见面苏轼让米芾铺纸
米芾求画竹之法眼界大开
书法有天才,但书法天才和别的天才有点不一样,像画画,唱歌,也许没受专业训练,也没有明师指点,天才们稍微花点心思,就厉害得不得了。但是书法,你再怎么有天赋,可是不读书,不思考,遇不到明师点拨,仍然徒费年月。米芾就有过这个困惑!
起初,米芾以时人为师,又遍临古帖,年纪轻轻就写得相当好了。但他写来写去,发现不过是在“集古字”而已,瓶颈出现了。这是三十出头的米芾碰到的最大困惑。
如何打破瓶颈,再攀高峰?
他想到了一个人,这是个很牛的人,但是很不巧,他也落魄了!
这个人,就是苏轼。
米芾初见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苏轼45岁,米芾31岁。当时苏轼刚刚被贬到黄州,在湖南工作的米芾“逆势而行之”,坚持要去看一位“落难高官”。但当他第一次见到苏轼,就大开眼界,他不但看到了苏轼所藏唐代画家吴道子画释迦佛像,让他甚为惊叹。而在他好奇地问苏轼画竹之法时,更让他见识了苏轼“皆自顶至地,先竿后节”的“独特”画法。
米芾在《画史》里,这样记录他和苏轼的初见:“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米芾问苏轼:“何不逐节分?”苏轼答:“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此法出于文同,米芾心想: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此次见面,虽然有多个地方让米芾不解,但“生知独绝之资,而亲见纵横盘礴之致,又复求其底蕴,故所记不数语,而神理毕出也”。
那一次,和米芾同去的,还有董钺和绵竹道士杨世昌,初次见面就让米芾贴纸上墙,可见苏轼拿这个小兄弟并不见外。后来苏轼在信中追忆当时相见情形,充满留念与快慰之情,表明此次见面,相处甚欢。
而米芾此时见苏轼,也足以证明这个人很仗义。一个“朝廷高官被贬为民兵连副连长”,很多人恨不能离得远远的,米芾却“逆流而上”,也足以证明其对学问求真的虔诚。而苏轼这位老大哥也很对得起他,两人推心置腹讲了书法上的好多事,反正分开之后,米芾听了苏轼的话,“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听君一席话,胜写十年字。心中的困惑解决了,从此,米芾走上了一条通向书法宗师的光明道路。
1086年,苏轼得到那位7岁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引荐,重新到朝廷任礼部郎中,不久,米芾也到京任职,与苏轼成为了同事。此后,他们来往甚密,更以尺牍诗句往来,苏轼写给米芾的信有这么一句:“旦夕间一来相见否?”可见其二人交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