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组图)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组图)

2017-07-03 12:4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蒋铁骊作品,行云流水,2000

中国雕塑界的某些声音此刻再提“本体”概念,潜台词是呼吁雕塑界建立起足够成熟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在今天这个眼花缭乱的时候如何把雕塑做得更像雕塑。

传统雕塑家将空间、体量、手段与材料等因素视为“本体”的基础条件。而当代雕塑家又将社会、文化等概念置于创作的首位。在今天的艺术界,雕塑的定义被无限拓展,“本体”已被多重混搭,极度泛化。但令人欣慰的是,优秀的雕塑家仍然能够区分出什么是这喧嚣背后的真实所在,什么是自己最需要,最安全的东西,并且在作品中予以清晰呈现。在优秀雕塑家那里,放纵并不等于自由,“本体”并未远离,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近年国内活跃的雕塑家的作品来看,许多作品背后凸显敏感的转型、深入的思考及智慧的策略。虽然西方参照物的痕迹仍然过重,但也确实说明有些雕塑家已不纠结于“本体”的字面内容而更多积极实践。他们的“本体”观再次证明,雕塑艺术的核心要素也即“本体”的表述,是可以被视觉直接认同的。“本体”不是任意、随机的,而是雕塑家将艺术精神与自我观念在新的社会文化中的机敏组合。那些优秀作品的共同之处便是彼时代的“本体”。

我自己的“本体”概念源自刚学雕塑时首先看到的古典及苏联雕塑,来自画册,来自翻拍过多次的模模糊糊的照片,但大约的样式还印象深刻。雕塑的“本体”观自然是在那个阶段进行了最初的建立。那时崇拜的雕塑往往具有强烈的空间、坚硬的处理、崇高的纪念性。随着“八五”新潮的开始,大批现代派作品进入了视野。这批作品推翻了旧有样式,同时又伴以强大的理论观念。一时间,澎湃的艺术情感的张扬成为当时的时髦,刚建立的“本体”概念动摇了。但是冲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总想着要通过艺术宣泄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的迷茫,其实挺难的。很多次艺术的冲动过后总觉得还是少了些精神的东西,太过空洞和抽象的观念和自己的日常发生不出太大的关系,而学院的东西最熟悉、最有生活温度,所以又将“本体”转到了对“学院”的关注上来。后来在雕塑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仪式感,通过某些形体的加减似乎塑造出了类似国画山水的“宇宙与自然”。这个情绪就像宗教一样,强化了我的“本体”意识。这时朦胧地理解到“本体”应当带有一种普遍的说服力,“本体”是靠作品争取来的一种发言权,“本体”是一种有着坚不可摧的硬度的东西。尽管这种感觉非常难以捕捉。回头再看大师的作品,更是发现许多无法解释的东西。他为什么这样处理?为什么用这种手段?他怎么会与我们看到的真实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总是超越我们普遍认知的极值。这些感受很折磨人,有时似乎能触手可及,可大部分时候又悬在作品背后,这可能就是大师的“本体”吧。

虽然崇拜大师,但也知道盲目跟在大师后头没出路,还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要表达自己目光所及,找寻自己心中的那个节奏。这个过程反反复复,不停淘汰和更新自己的积累。等安静下来的时候,便更多审视自己,慢慢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那些排除不掉必须保留的要素便是我的选择性提纯了的“本体”。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