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组图)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组图)

2017-07-03 12:4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蒋铁骊作品,国之瑰宝——宋庆龄,2011

我也曾经试图向不同类型的雕塑样式与手段去“靠拢”,但自觉徒劳,知识结构完全不在一个脉络上,说穿了,性格就不是那一类。“学院”也好,“具象”也罢,适合自己的才是要坚守下去的。

面对各种困惑,有时不得不确认自己的立场与角度。我的“本体”是什么?在喧嚣潮流中,我的原则与态度何在?但我的“本体”仍然与大多数同行一样,除了少部分来自性情,来自内心,外在的部分仍然有着大师的影子。在最初的担心过后,我倒也对此坦然面对。大师有着对艺术的早早就开始的自觉,那些困扰我许久的“本体”在他们那里已经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我把大师的影子看做艺术旅途上的拐杖,借一程力,最终还是会丢掉,哪怕过程很漫长。

对我而言,虽然我明明知道当代艺术的主流发展已经到达“飞速”的程度了,架上雕塑日渐边缘。我选择现在的路数只是因为我多年学习经历建立起的价值观已经成型。我选择现在的路数还因为这是我最为熟悉并长时间从事过的事情,同时也是一种不赶时髦的逆反心理。但这也成为我雕塑语言的另一种角度的参照,它使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摆正位置。这些年大家都在做与个人内心有关的东西,开口闭口都是自我意识。显然,社会对艺术的宽容度极大,这是进步。我不排斥个人主义,如果个人的工作内容能够成为时代的缩影,个人的执著追求能填补时代的空隙,也是有价值的。但我仍然认为艺术中那些普世存在的精神指标一定是谈论“本体”的前提。

我的雕塑经历使我不可能丢弃自己最具安全感的东西。确切地说,我能表达的内容一定来自我长期积累并关注的东西,也是我个人经验中最具“本体”意义的部分,这是真实存在并与我的生活状态紧密关联的东西。我反感高调而泛泛的说教,我试图让自己的工作进入具体而微的话题。谈“本体”只停留在口头似乎太过矫情。有限的精力决定了我关注角度与方向的局限性。自己的创作偏向于架上塑造,那么我的“本体”一定密切关联于我的手头活计,失去了手上的技艺便失去了“本体”,也失去了发言权。所以,控制和提炼“手”、“眼”的协调能力是我“本体”的基础,尽量使自己在雕塑语言上深掘与拓宽,我认为这和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并不相悖。雕塑于我来说不单是题材与观念的表白,最要紧的是雕塑自身的艺术魅力,此为“本体”。但这“本体”总是要和社会和人性发生点什么。我喜欢“一语中的”的快感。那些具有“普世标准”的“本体”语言才能够征服我的心与眼。那些往往被忽视的平凡,甚至略带保守的东西才更具平静的力量。这才是我一直寻找的“本体”,它可让我在愉悦感官的同时平衡内心。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