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组图)

无关塑造技巧 事关人性深度(组图)

2017-07-03 12:4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蒋铁骊作品,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造像,2013

我不回避我是一个钟情于塑造的雕塑家,我从未认为塑造的手段在今天的雕塑中过时了。我也始终认为,对一个坚守塑造的雕塑家来说,“本体”不是塑造技巧,而是到达人性深度的可能性。我期望“本体”的含义于我更具有灵魂的温度。

雕塑的“本体”具有多样性与相对性。但并非没有标准。人类的审美本能告诉我们,雕塑应当见诸于美,见诸于灵魂的愉悦,见诸于精湛的技艺。真正的“本体”是雕塑家条件反射般出手就有的东西。“本体”本应是艺术操守的一部分,是内化于作品中的情感与态度。每个雕塑家的路数不同,自然对“本体”的判断有别,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感觉真是那么个意思的“本体”,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将是庞大的艺术生态范畴的事情。

早先的雕塑家不谈“本体”,专注于作品本身。倒是总能看到雕塑家和作品之间,观众和作品之间的感情交流,是一种灵魂上的关联,“本体”似乎就摆在那儿。但今天,至少在我看来,说不出与原来哪里不一样,总觉得艺术家与作品、艺术家与社会之间出了点问题。尽管标榜内心关照、社会责任的雕塑言论多如牛毛,“本体”反而与我们之间的感情寡淡了。

好的作品无论传统还是当代的,展览中一定是最抢眼的那一件。什么原因能在众多的作品中把别的作品“挤掉”,一定是有特殊的符号、特殊的气场,我无法解释,也许这才是“本体”的灵魂吧!雕塑家的直觉与本能一定是“本体”的最直接的判断者。“本体”的理论乃至逻辑学意义上的解释一定要建立在本能的感动之上,在我的脑海中才会发生作用。

好了,这个纠缠不清的话题暂时放一放吧!

再聊下去,我一定会恭喜自己:终于不知道雕塑该怎么做了!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