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
造纸术的西传
所谓“纸”,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纸,絮(即纤维)也,一曰苫也”。这是个形声字,构成纸的植物纤维从肉眼看确像白细的丝絮,故而从“糸”。早在20世纪70年代,甘肃居延的肩水金关汉代遗址就出土了公元前1世纪的麻纸。由此可见,早在西汉时中国人就已发明了造纸。不过,彼时的麻纸还较粗糙,不便书写,且当时造纸原料麻主要用于缝制衣服,以麻为主要原料,造纸业自然难有大的发展。但曙光已现,迫切的社会需求又在催促着技术的改进。有道是时势造英雄,东汉出现了一位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的伟人、造纸术的革新家——蔡伦。
蔡伦是一个东汉宦官,去世于公元121年,生年不详,其生平事迹见于《后汉书·宦者列传》,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利用东汉皇室工场的物质条件和能工巧匠,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等用做原料(其中,用树皮做原料,就是现代木浆纸的先河),变废为宝,又改造了造纸工艺,造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好纸。至于。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纸献给朝廷。这件事受到汉和帝刘肇的称赞和嘉奖,并且通令全国推广,还让史官记录在册。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汉代以后,虽然造纸工艺不断成熟完善,但上述四道程序基本未变。
中国纸大约在3世纪从敦煌开始西传。新疆正是通往中亚、西亚的必经之地,中国纸由骆驼商队经甘肃、新疆向西贩运,西域商客也在当地停留从事贸易。早期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与斯坦因在新疆楼兰地区曾发现3世纪中国麻纸残片。经研究,这些信由客居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商人南奈·万达(Nanai Vandak)在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写给其居住在撒马尔罕的友人的。近年来中国考察团在发掘工作中发现了写有汉文、藏文、梵文及古代龟兹文的8世纪写本。其中1972年在吐鲁番发现的文书中,有一份被定为公元620年之物,上面有造纸人“纸师隗显奴”和高昌行政官员的姓名。另一残片上写有派遣囚徒到造纸场做工的行文。这说明在中原人民广泛造纸以后,不久纸张就传到西域各地,并且被当地人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