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是近代声名卓著的艺术家,在金石、书画、诗文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相当的成就和影响。他以古砖为媒,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收藏交游圈,结识了吴云、潘祖荫、吴大澂等良师益友,亦从古砖中汲取养料,以之入印、入书、入诗,进行一系列吸收转化的艺术创作,形成独特的面貌风格。
作为一代宗师、海派巨擘,吴昌硕一直是艺术史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吴昌硕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关于其审美思想、艺术风格的宏观考察,亦不乏对某件作品之真伪、某日交游之活动的细微考辨。当然,如此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并非只有中国学者乐此不疲,而是中、德、美、韩、日等诸国学者共同关注的成果。由此来看,吴昌硕研究其实已是艺术史研究中的国际性课题。应该说,面对如此诸多的研究成果,要想再从全新的视角加以突破,似乎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然而,近读梅松先生《道在瓦甓:吴昌硕的古砖收藏与艺术实践》一书,则似乎正满足了这种奢望。
此书视角独特,选取了以吴昌硕关于古砖的收藏与艺术实践为着眼点,这在以往吴昌硕研究中几乎不见。古砖收藏是传统金石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宋代的金石学著作中便有提及。然而,学人对古砖趣味的兴起、收藏之风的真正形成则要迟至清代中晚期。阮元、张廷济、吴昌硕便是其中的代表。
的确,以往学者们从金石学视角研究吴昌硕的不在少数,石鼓文、篆刻、金石入画都可归属此列,然唯独不见古砖与吴昌硕的关联。
吴昌硕书 《道在瓦甓》
也许有人会质疑,古砖收藏在吴昌硕的学艺中有那么重要吗?古砖收藏会不会只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噱头?其实,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便会牵涉是书中所关注的另一重要话题——晚清古砖收藏的风气与意义,而这也正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重要学术背景。
作者开篇便展示了一个开阔的古砖收藏世界,进而梳理了吴昌硕在江浙古砖收藏圈的趣味来源与交往活动。如此一来,便把吴昌硕置于晚清古砖收藏的风气之中,从而为后面其结合古砖展开的艺术实践做了清晰的学术铺垫。
视角的不寻常,往往会带来资料上的难以找寻。从全书来看,作者所据材料多为学人信札、拓片题跋、日记等,引人入胜,意味隽永。历史的研究不能缺失细节,而书信、日记多是记录当时情境最为详细的资料。
作者在描述晚清藏砖风气之盛时,便引用了吴云致陆心源的信札:“(阮元)因以八砖分题课士,于是耆(嗜)古之士,益知贵重,竟相搜访,互相矜尚,然当日藏家号称至富者,积数亦未闻有满佰……今读大著《千甓亭砖录》,不意所得于两年中者,竟五倍于星老……”此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学人对藏砖风气盛行的惊叹。而关于潘钟瑞、吴昌硕的古砖购藏,所引《香禅日记》则更为详尽:“至仓石寓,观古砖,固劝余购一二,以为难逢之事。余以‘赤乌’为孙吴时,是吾乡旧物;又有作双凤形、作双虎行者,并取之,虽无纪年而物颇古……”仿佛让人有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书札、题跋、日记更多的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而作者却运用自如,不难想象其“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搜寻精神以及对此问题的长期关注。
薛永年在论及书画鉴藏史研究时曾云:“在鉴藏史的研究中,既要从事实抽引结论,又要做到纲举目张,尤其要着力于推动鉴藏发展演变的矛盾运动,特别是好事者与鉴赏家的矛盾,鉴真与作伪的互动,鉴藏与市场的关系,鉴藏与创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