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武则天》,1960年作,佳士得香港,中国近现代书画(二),2005年11月28日,编号922,成交价港元4,040,000。
在傅抱石的人物画创作中,郭沫若起了相当的引导作用。在东京留学期间,导师金原省吾就介绍傅抱石与同时期在日的郭沫若认识,从此二人结下终生友谊。1942年,郭沫若创作出五幕历史剧《屈原》,在战时力图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受此影响,在《屈原》公演后,傅抱石即创作出第一幅《屈原像》,之后同题材作品更是不断出现(图5)。见证傅郭二人艺文交往的例证在建国后更多,代表性的例证就是《武则天》的创作。虽建国之后傅抱石已不再频繁创作人物画,但当郭沫若1959年写成著名的《武则天.四幕史剧》后,傅抱石来年即创作出相应和的作品(图6),尤以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之微妙神态令人叫绝,由此可见二人交往之深切。《琵琶行》的创作初衷是否有郭沫若发挥作用已无从考证,但众所周知,郭沫若亦有以《琵琶行》为主题的改编诗,暂可推定二人就琵琶行的创作应当有所互动:「江州司马湿青衫,一曲琵琶驻客帆。马亦低头蜷复顾,中天唯见月光寒。」
散锋破笔入木三分
「刻画历史人物,有它的方便处,也有它的困难处,画家只有通过长期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体会,心仪其人,凝而成像,所谓得知于心,然后行之于笔,把每个人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具体到人物画的创作上,线条在傅氏作品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942年,傅抱石在重庆举办个展,展出近作百余幅,是为著名的「壬午重庆画展」。在《画展自序》中,傅抱石坦言他开始创作人物画的初衷即为锻炼线条,上至上古青铜纹样,下至清代勾勒花卉,都成为他学习取法的对象。
就人物画线条取法而论,傅抱石无疑是受东晋顾恺之的影响。顾恺之的线条圆而细,描法形似游丝,故后人称之为「高古游丝描」。其基本画法是用中锋笔尖圆润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线条纤细、绵长、柔劲,没有太多粗细和轻重变化,也没有方折。在绘画衣纹转折处皆作弧形圆转,别有趣味,这点在本幅中表现非常明显。除此之外,傅抱石将写意笔法与工笔笔法乃至工笔重彩结合起来进行人物画创作,以游丝描勾勒衣纹,同时加入散锋笔法,表达出人物的动势和姿态,配合面部的精细描写,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傅抱石能将人物形象画的如此幽微凄迷,充分表达了女性非常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傅抱石使用散锋笔法有关,如人物眼睫毛的绘制,都是散锋用笔的结果。以散锋用笔对人物的眼睛加以深入刻画,将人物的凄婉、勇毅、缠绵悱恻、萧散、抑郁、旷达、高洁等种种神情呈现出来,在「写形传神」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重大进展。这也奠定了傅抱石近现代人物画大家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