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广场复原图
本章之后的诸章,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罗素为读者展现出罗马共和国时代“公共空间”所具备的高度复杂性。第三章的研究对象是著名的“罗马广场”(Forum Romanum)。在普劳图斯时代,这里更像是一个杂乱无序的场所。广场上的建筑不仅有神庙、纪念碑、元老院等“公共”设施,还有店铺和私人住宅等。公元前2世纪是罗马广场职能发生巨大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从外观上看,区域内的建筑变得日渐整合。商店、肉铺等较粗陋的门面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钱庄、会堂以及更加高大壮观的神庙和柱廊等建筑。具有高度政治化的公共建筑不断增加,也标志着罗马广场作为城邦政治中心的地位得到更普遍的认可。一方面,这是罗马共和国强权和荣誉的象征(有意思的是,罗马共和国的名字res publica也包含“公共”的含义在内),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存在于贵族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为公共空间打上了浓厚的个人和家族烙印。
在第四章,罗素将目光转向广场内的一系列建筑来说明“公”、“私”之间的混合、复杂关系。如会堂(basilica)、神庙(temple)、元老院议事会(Curia)、公民大会举办地(Comitium)及讲坛(Rostra)等建筑场所日渐发挥重要的政治角色。另一方面,强势的家族或个人会对之利用,大做文章。这充分表明了个人权力可以渗透进公共空间中去,对其施加控制,为私人服务。第五章,作者以豪华壮观的西庇阿家族陵寝(Tomb of the Scipios)和梅特卢斯柱廊(Porticus Metelli)为例,展示了“公共”和“私人”空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后者,环形柱列将两座神庙(朱诺女神神庙和朱庇特居者神庙)包围起来,彻底打破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间的分野。共和国后期,对希腊世界的征服为罗马贵族带来了更精美的艺术品。因此,在第六章,作者通过分析马尔凯鲁斯之流的罗马将领将私人获得的战利品和艺术品在“公共场合”进行展示,说明个人对公共空间的控制力不断加大。
第七章通过一个极典型的建筑,即位于马尔斯郊野(Campus Martius)的庞培剧院为例,罗素很好地说明了罗马共和国末期政治空间的复杂性。后人习惯称呼的庞培剧院(Pompey’s theater)是一个复式建筑群,剧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还包括花园、柱廊、神庙以及私宅等。首先,这是庞培私人起居的场所,但罗马家宅从来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场所。在公元前60年代庞培隐退期间,在任的罗马高级官员常到这里来私下集会,进行政治咨询。这里还被用来召集公开会议,因此是政治决策之地。公元前44年3月15日,尤利乌斯·凯撒也正是在此地处被人刺杀。建筑群内的维纳斯神庙拥有宗教功能,而花园和剧院又是演员、诗人甚至妓女(这是唯一被许可在舞台上抛头露面的女性)进出的场所。总之,庞培建筑群作为一个绝佳的案例,说明公共空间的多面性。
在最后的结论中,罗素以“公共空间的消亡”为标题,谈到随着帝制时代的来临,由于缺乏竞争性的政治环境,政治空间正急速变得私有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皇帝的私人住宅和由他控制的私人空间也向着反面发展,变成了所谓的“公共区域”。传统上意义上“公”、“私”的差别因而慢慢消失了。到1世纪中后期,帕拉丁山上呈现一片豪华壮丽的皇宫建筑群,甚至帕拉丁一词,也转变为权力的代名词。这不禁让人联想,尼禄皇帝在帕拉丁山东侧修建了壮观奢华的“金屋皇宫”(Domus Aurea)。在维斯帕芗登台之初,新皇帝填平了皇家湖泊,在原宫殿基础之上,修筑了弗拉维乌斯竞技场,也就是今人耳熟能详的罗马大斗兽场。将前代暴君的私人化皇宫改造成供公民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是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美化皇帝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表明,在意识领域,“公”、“私”之分始终存在。虽然以上内容已经超出了罗素著作研究的范围,但罗马帝国时代政治空间的转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罗素的著作论述清晰,行文流畅,对近几十年来学术史的征引十分详实。虽然其核心观点不难理解,但她运用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结合具体个案,进行了充分论证,揭示出空间问题在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在罗马共和国史的研究中,政治史长期以来占据统治领域。但近三十年来,随着学者们将视角转向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关注贵族人物和上层政治活动为主的研究逐渐向政治空间、文化记忆、贵族观念等方向靠拢,并和性别史、艺术史等领域结合起来。罗素的新作体现了这种发展潮流。
罗马广场上的卡斯托和波吕克斯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