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中国的景观与自然中的异托邦(组图)

中国的景观与自然中的异托邦(组图)

2018-01-11 09:04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厉亦平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感觉本相通

“时空一体才可能有感觉之通。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理解博伊斯所谓的‘通感艺术’,理解他所谓的艺术从视觉中心向物质研究的转变。”

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把作为感性直观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对应于两门形式科学即算术与几何学,与之相对,同时代的哈曼则把时间和空间问题引向两门本源性的艺术即音乐与绘画,由此摆出近代的时空之争以及科学与艺术之争。至19世纪后期,尼采走上了哈曼之路,以“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提出一种“瞬间-时机”的时间观,以及通过创造把瞬间永恒化的艺术使命。20世纪的海德格尔更进一步,在前期哲学中形成了以将来为指向的此在时间性结构论述,在后期则形成了一种以“瞬间时机之所”为切点的“时间-空间”观,这显然是对尼采时间观的深化和转换。

在尼采看来,时间的本质在于时机,时机的意义在于创造。海德格尔进而把一种本源性的未分化的“时间-空间”视为存在之真理发生的境域,而艺术正是真理发生的基本方式。可以认为,尼采的“瞬间-时机”意义上的新时间观,以及由之发展出来的海德格尔现象学意义上的非物理的“时间-空间”观,应对的是技术时代被不断弱化的感性(感觉)世界。时空一体,感觉相通,这就为当代艺术的综合性、介入性和物质性准备了可能性基础。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

重返风景:当代艺术的社会场域实践

“重返风景,重塑的是世界和它的生息。”

雕塑艺术作为一个人体和封闭的物体,借鉴中国园林山石的空间感,其研究已经向自由开放空间来展开对空间的实践探索。当土地被当做风景感知的时候,其实应该更多地关注到我们是土地的一部分,深处土地当中,用不同的方式塑造和解读成为风景的土地。

艺术教学和实践中有四个方面的关系安排其中。第一,如何看待特定地点创作,展开场地调研。第二,地方艺术规划与场所艺术营造,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把两者的关系引入到艺术实践当中;第三,空间叙事和空间书写,把城市作为大背景和大文本在艺术创作当中搭建,让艺术真正融入世界;第四,对社区、社群这种共同体的再认识。

“风景美”该如何在创作当中呈现,这也是我们日后需要不断探讨的所谓风景美的价值。在坚持实践的前提下重返风景,唯一能够清晰认识的就是重塑,它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重塑的应该是世界和世界的生息,保证激活世界、土地和自己。

“地方再想象”系列和重返风景的实践,基本上所有的参与者把自己的身体感知融入对风景的体验,并且带有各自独特的观看和思考。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入手,去看待社会及场域问题。它分为城市升级,乡村景观,声音景观,文化场域问题研究四大块。我们的课堂走出这一步无非是想要重新向世界敞开胸怀,融入风景和风景的建构中,而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或是造物者。

“艺术介入”:观念的现实性

“就先锋艺术而言,艺术家们认为通过拓展艺术主题和改变艺术结构,可以改变人们对世界经验感知方式,进而改变人们想象、构造世界和在世界中行动的方式。”

人们感知艺术的方式就是理解世界的方式。从“介入”概念的德文和法文原文,及其在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的翻译来看,此概念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概念。先锋艺术“介入”观念的逻辑前提是艺术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之间存在内在的同构性关系,改变艺术结构蕴含了变革社会和权力结构的可能性。

这种观念不仅受到先锋艺术家的推崇,也深刻影响了萨特、本雅明、马尔库塞、德·塞都和居伊·德波等左翼理论家的艺术主张。但是,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或以艺术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的主张本身是浪漫而虚幻的,不仅不具有现实性,反而具有危险性。就此,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等理论家也从理性主义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批评性见解。

艺术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无用的,不然它不会遭到政治的提防和惦记;革命不是浪漫的艺术创作,也不是可以预计的理性算计。艺术家必须认识到艺术的局限性,把握到艺术的特殊性,而后才能真正发挥艺术的潜力。面对紧迫的历史情势,我们必须找到一条可行的理性的艺术建构之途。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