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读章长青的山水画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汉江,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如诗如画,清澈美丽。汉江畔的安康,地处“秦头楚尾”,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在这里仍可见到许多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沉寂的汉江,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静穆的安康,凭借它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有着独特气质的艺术家。
出生在安康的章长青,自幼爱好丹青,但步入画坛的路程坎坷曲折,经过顽强奋斗,他终于有机会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在学习过程中,他悉心临摹古画,观摩当代优秀作品,不断领会、体悟,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基础。回到安康后,章长青没有忘记自己是个秦巴汉子,没有忘记培育和滋养他的这片土地和文化,他牢记艺术创作源泉来自于生活的道理,把学到的技能用于表现家乡的山水中。
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作品多描绘西北人文和自然景色,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以匠心独运的构思,厚实质朴、豪放洒脱的笔墨,表现浑朴苍茫的西北风光,在中国画坛上产生了很大反响。章长青的水墨艺术深受长安画派影响,加之他生长于汉水之滨,秦巴陕南,还受其南北交融多元的文化的熏陶。观其作品宏观上具有秦腔高亢激越,微观处又有汉剧的婉约精微。明显可以看到他对秦风的迷恋与楚韵的沉醉。章长青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自然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并济、博大恢弘,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章长青从2005年开始沿汉江徒步旅行,从陕南潘冢山到湖北汉江口,历尽艰险,观察、对视、拍摄、记录、速写,体验生活,搜集素材。面对苍茫大江和沿岸起伏的群山丘陵和平川,以及郁郁葱葱树木草丛,他以写生为基础,择其精要,悉心布局,在羽柏的合作下,用3年时间创作出近年来少见的百米山水长卷《汉江千里图》。说其少见,不仅是因其尺幅大,更因其有相当的艺术水平。画的好坏优劣本不应以大小论,但一个画家面对这一如此宏伟的自然景色,决定用巨幅创作来加以表现,应在情理之中,加之其态度严肃认真,就更令人钦佩。
浓缩了三千里汉江万种风情的长卷,采用了大写意手法,发挥了长安画派气势磅礴、质朴浑厚的艺术特点。长卷艺术语言奔放而粗犷的艺术感染力,并非靠画幅宏大和表面上强烈的视觉效果而获得,而是靠适当的细节刻画与整体把握的配合,靠潇洒的笔线与厚实而层次丰富墨色的交融,写出雄伟奇异的山水景色所包含的力与美,表达作者内心虔诚、敬畏和热爱的真挚感情。章长青是在艺术上下过苦功的人,从荆、关、董、巨到石涛、龚贤,历代山水大家的作品他无不精心临摹。但他不泥古,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津津乐道于前人的技法,而是根据描写的对象和此时此地自己的心境,用笔墨语言平实地抒发主观感受,因而画面生动,富有生机,毫无八股气。这与我们看到当今一些只能写客观真实景象而无巧妙艺术构思又用笔直白的写生作品大相径庭。他的许多独幅山水画作品和这幅长卷力作,既有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功力,又散发出时代气息,这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讲究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的神遇而迹化。《汉江千里图》画面上的点点滴滴,其实是章长青自己与汉江融为一体后的感情体现。中国画的技法,如皴擦点染等,都是经过前人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十分完善的程式。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但过分依赖临摹反会被其束缚,而写生,则是作者印证程式化山水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将其和自身的性情融合,变化成个性化山水的过程。章长青在写生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领悟,把自己对汉江山水的独特体会汇于笔端。
国画长卷,在我国绘画史上源远流长,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到傅抱石壁画式的巨幅山水卷《华山耸翠图》,历来是艺术家表达宏大场面、壮阔山河的最佳形式。从构图看,《汉江千里图》山水长卷整体感较强,一望即能感受到其恢弘的气势,有强烈的律动感,山峦水流在经营中富有节奏,跌宕起伏,仿佛一个个小乐章,在统一中各见变化,表达了作者和时代精神契合的浪漫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