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抗 国庆节 84×126cm 布面油画
1967年 新加坡美术馆藏
南洋风格在美术上的真正确立,是以1952年刘抗、陈宗瑞、陈文希和钟泗滨赴峇厘岛写生及其随后的展览活动为标志的,如果之前艺术家们所宣扬的本土风格还是一种模糊的臆想,那么峇厘岛的创作直接给了他们东南亚土著文化的仪式感和装饰风格,而这些都在南洋先驱画家们的画作中以不同的风格予以展现。他们的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一种对马来土著文化的关注,以马来半岛和婆罗洲为主要的地域关注焦点,而以沙捞越的原住民达雅族为刻画的重点。
南洋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对南洋地区的一种现实描绘,而是一种对于新兴的民族性和国家性在自我反思后的一个理想化产物。除了那次峇厘展览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外,很难用一种风格来评价和界定南洋风格,因为每一位艺术家都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语言。但是他们的创作多少有一些共性,例如作品内容多表现南洋渔村、山川、花卉和风土人情,不拘泥于各种创作的媒介,如热带阳光,多鲜亮明快,但鲜有现代化的工业和商业地带等。南洋风格是华侨借助描绘东南亚的风土人情来表现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也是新加坡第一代画家在巴黎画派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冲撞中不断探索的过渡时期。
社会现实主义美术
南洋风格虽然是新加坡现代艺术的第一个代表性的流派,但南洋画风不断成熟发展的同时,新加坡还有另一批艺术家,他们没有将目光放到岛外的异域风情,而是直指当下的生活困顿,他们的反殖民立场也成为新加坡独立前后最重要、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创作。
虽然南来的画家们受到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但是新加坡一直有现实主义传统的积淀。东南亚现代美术中的现实主义与徐悲鸿对这一风格的实践和推崇不无关联,他与新加坡、吉隆坡、槟城和印尼艺术家们的交往使他成为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现实主义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当时在新加坡广泛传播的版画和漫画也为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大规模现实主义创作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赤道艺术研究会”是新加坡独立前夕一直到独立初期重要的艺术团体,成立于1956年。对于其中的艺术家们而言,他们画作最核心的特点,是对时代面貌的刻画,特别是对社会现实情节性和批判性的捕捉。在赤道艺术研究会活跃的成员中,许锡勇、蔡明智和刚过世的李文苑,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直至当下依然积极实践现实主义风格的新加坡第二代画家。新加坡1959年获得自治权时,当时的自治政府急需推动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的融合,正式宣布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蔡明智的《国语课》就成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自然回应,画家描绘了人们正在学习马来语的景象。而在《马来亚史诗》中,蔡明智记录了新马的年轻人们在远处阴霾之下坚定不移地憧憬着马来亚的未来。蔡明智的这两件作品,对于新加坡艺术史而言是两件里程碑式的画作,而且成为之后各门类的艺术都常常影射的作品。当时还较广泛地兴起了对普通工人和小贩的描绘,包括刘抗、许锡勇等艺术家都创作了以红头巾女工为题材的作品。
对于在新加坡的赤道艺术研究会这样的现实主义画家们而言,他们虽然与20世纪60年代之后兴起的现代艺术协会在风格上有对立,却更多的是基于对现实状态的直观表现,而并非有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或呼吁。
在我对许锡勇先生的采访中,我曾对他笔下的劳工阶层提出了一个困惑,对一个特殊群体,特别是对他们身份和工作特性所导致的独特面貌的刻画是否在强调一种社会的不公以及当时他们困顿的处境。许先生的回答摈弃了任何鲜明的意识形态表达,他认为在那个年代,对那种题材的捕捉和刻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创作,对入画主题的选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一个先入的诉求。他也透露艺术创作,是特别受到了来自伦勃朗、列宾、莫奈、徐悲鸿和鲁迅的影响。对于赤道艺术研究会的现实主义画家们而言,追求寻常生活和平凡人伦的情感是对法国现实主义以及俄罗斯巡回画派所表达的那种质朴、凝练和深沉的艺术手法的延续。
20世纪60年代晚期,随着独立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之后,新加坡当局已经不太乐意接受对社会底层太过于直白的刻画。虽然题材上有一些变化,然而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再现或者说具象的表现方法开始越来越备受争议。于是,现实主义与新加坡兴起的抽象和表现主义艺术势力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成为整个新加坡现代艺术对话中最激烈的篇章。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画会开始提出一个新的观念,即一个新的现代国家需要一个新的现代艺术形式,而抽象则被视为是与之颇为契合的,它被视为是一个全新的视觉语言,可以表现一种现代和独立的精神,这和之前所描绘的那种异域风情和纯粹而真空的美好是完全迥异的,此时的抽象是一种普适性的风格,它从初始就是不断对传统的革新。
如果说现代画会刚刚成立时,新加坡的现代抽象艺术还是初始阶段,那么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期,随着新一代艺术家留学海外后的归国,这种趋势更加强劲。他们在纽约和巴黎有机会感知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包括南洋美专的毕业生方谨顺、黄荣庭、姚照宏和吴珉权等都是新加坡现代抽象艺术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自然而然地带来了一种更加国际主义的风格。抽象作为表现一种纯粹的美学理念的风格开始越来越多地在新加坡艺坛占据重要的地位,艺术界呈现出了一种“国际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转向,无论在作品抑或是那个时代艺术史和艺术评论的撰写中都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抽象艺术和观念艺术的流行。尽管如此,现实主义在80年代后期又重新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后现实主义的转型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新加坡一直顺应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但在80年代末开始逐渐转变了早期那种以实用和经济导向型的单一国家文化发展政策。
当经济稳步发展之后,新加坡当局逐渐意识到博物馆和美术馆对文化发展、凝聚国家自信心和认同感的重要作用,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新一轮美术馆等艺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目前新加坡最主要的两个艺术展览中心分别是新加坡美术馆和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两座场馆有针对不同艺术展览和研究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