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偶然购得的藏品并不代表富勒藏品的核心部分,但它们展示了富勒丰富的交游经历,而这些经历让他得以去欣赏、比较、学习和购买更多的艺术品以及相衬的配件,从而扩展了馆藏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反映富勒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掌握,本研究引用了一种甚少出现在中国艺术史著作的资料:艺术品以往的价格。由于种种原因,艺术品的价格一直被视为敏感资料。人们有这种看法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一旦脱离实际的历史环境,艺术品的价格的确容易造成人对购藏动机的误判。当然,收藏家的财力高低不应成为他们是否受轻视的理由,而艺术品的优劣也不应取决于其售价。然而,如果有人认为艺术品的价格并非收藏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也未免过于天真。收藏家关注艺术品的价格并不一定代表其财力有限,只是价格更加能反映出收藏家目标的轻重主次。如果无法得知收藏家愿意为某类艺术品付出的价格上限,那我们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位收藏家的品位,更遑论掌握他在收藏品位上的转变。这个道理尤其适用于收藏家在同一时期购买多种艺术品(玉器、雕塑、瓷器等)的情况。为了深入了解艺术品的流通性和收藏家的抉择,我会将本书涵盖的藏品价格悉数列出。在富勒购入的馆藏当中,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从一美元以内到数千美元不等。鉴于差距如此悬殊,我仔细研究了这些藏品的相对价值,并且考虑了价格的高低会否反映出它们在富勒眼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