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回顾与展望 中国文化艺术之路(组图)

回顾与展望 中国文化艺术之路(组图)

2019-01-03 11:3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康有为与梁启超康有为与梁启超

康有为书法

其实,西方文化冲击中土,历史早有先例。清末朝廷大臣李鸿章很早有见识。他在一八七二年上奏中已大兴中国正遭逢“三千余年大变局”之叹。近二百年,受尽诸帝国主义的欺凌,割地赔款,民族自尊扫地。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要迎接来自欧美的赛先生和德先生(科学与民主)。当时中国人整体的反应,大别之大概有国粹派、全盘西化派与折衷派(主张吸收融汇再创造)三派。近百年来,与中西文化之争有关的论战,有不同题目,各种规模的争论,如“中西文化论战”,“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等等。清末民初,中国产生了一大批从传统文化熏陶出来,面对欧美的近现代文化思想,有见识的优秀学者、作家、翻译家等精英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严复、胡适、钱玄同、丁在君、张君劢、梁漱溟、陈独秀、张申府、蔡元培、张东荪、章太炎、李达、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等,他们中外学问各有精湛见解与修养,在文化学术各有极高成就,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种种论辩,是为中国文化探索出路,功在民族。当时国家民族处境尽管极艰困,各种意见尽管多元,但中国文化由中国人自主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不可丧失,是一致坚持的原则。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对西方文化也缺乏“批判的接受”的能力,存在一种囫囵吞枣地把欧美的文化、学术、思想,生吞活剥接受的现象。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