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碑林》:对交流方式的探讨(组图)

《碑林》:对交流方式的探讨(组图)

2019-01-29 19:46 文章来源:谷文达工作室  作者:彭德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0


11

【唐诗后著】碑林肆系展于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australia national gallery, 2001年

有人讲谷文达的作品缺乏个性。个性作为禁锢时代解救自我的钥匙,对于中国艺术家固然重要,但不一定是站在当代艺坛前沿地带的艺术家成败的关键,不是某件艺术作品成立与否的首要条件。一个世纪以来,杜桑追求极端,毕加索追求变化,梵高追求自由,达利追求怪异,都是以个性的张扬取胜,符合20世纪的文化趋向。不过个性的张扬是否必要,不必一概而论。二十年前的中国艺坛如同一个世纪前的西方艺坛,个性充当着艺术僵化的克星,它是褒义词。当时,谷文达是中国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家。二十年后的今天,艺术个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正在演变成中性词,谷文达不必再靠个性张扬来辅助他的创作。悬置个性,如同舞女只见舞姿不见人。由于《碑林》负载的内容大,读者群小,如果过份突出个性或个人的成份,作品容易变成艰涩难读的谜语或黑话。另一方面,《碑林》文字的结体方式和书写方式,都带有个性。译文中的香艳词句,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成年男人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艳词,要么在青壮年,要么为独身,要么失落无根。这三点正是谷文达前些年生活状况的写照。谷文达创作《碑林》时,住在纽约黑人集聚的布鲁克林区,还没有进入美国的主流艺术圈。当时,谷文达同前妻离异,孤身一人。赴美的中国先锋艺术家,像谷文达同体制脱钩、孤军奋战而又能成就大业的例子,可以说绝无仅有。没有个性作为基本素质,他在张扬个性的美国不可能异军突起。

《碑林》是双语碑。中国双语碑流行在一千多年前。西安碑林陈列的公元781年建立的《梵汉文陀罗尼真言残幢》,是梵汉文双语碑;同年建立的《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碑侧和碑座刻有中文和古叙利亚文的对照文本。存世最多的双语碑是清代满汉文合刻碑。中国能认识满文的人已经很少,而《梵汉文陀罗尼真言残幢》上的梵文,只有专家才知道那是尼泊尔文字。再过一千年,中文失传还是英文失传抑或世界语使得两者失传,现在还很难预测,不过地球人不大可能同时采用两套以上的文字系统,它不符合生命追求最高效率的天性。从这个长远趋势考虑,谷文达的双语碑,对于人类探讨有效的交流方式,永远是一种提示。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2345678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